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这三年:习近平治国理政 靠"铁"实现中国梦

2016年01月18日 22:06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8日电(记者 杨月)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接见调整组建后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时强调,要努力建设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军委机关,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贡献。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青年网"习大大+"工作室梳理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过"铁"与中国梦的关系,铁的军队、铁的作风、铁的纪律,贯穿着"铁"的执政方法和治理力度,引领中华民族在中国梦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铁的军队:中国梦 强军梦

  国虽大,忘战必危。正如习近平所说,"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铁一般信仰,重在听党指挥。2012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就强调,"我军是党缔造的,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北京接见全军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代表时再次强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

  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视察驻昆明部队。这是习近平参观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军史馆。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铁一般信念,重在培育战斗精神。2015年1月,习近平在视察驻昆明部队时强调,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引导官兵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革命军人。2014年8月,习近平签署命令给69316部队天文点边防连等授予荣誉称号时也强调,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永葆旺盛革命意志和顽强战斗精神,随时准备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奉献一切。

  铁一般纪律,重在依法治军、从严治军。2014年8月,习近平强调,坚持严字当头改作风正风气,进一步纯洁部队内部关系,着力凝聚强军兴军的强大正能量。201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习近平到第16集团军视察时再次强调,要着力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推动强军目标在基层落地生根。

  铁一般担当,重在能打仗、打胜仗。在接见调整组建后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时,习近平强调,军委机关要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要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2014年7月,习近平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节日祝贺时也说,要提高实战化水平,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强国必须兴军。国防与军队改革,瞄准现代战争。总书记言出行随,字字千钧,"四铁"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铁的作风: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

  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说,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

  其实,自从2012年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时的一段讲话,就首次释放出推进作风建设的强烈信号。他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并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第一步,接下来则要将作风建设常抓不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首次提出是在2013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他还曾以"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做比喻,指出,"有些不正之风比如收受礼品、滥发奖金,说到底就是只要手中有点权,就要想法设法捞点好处。一些人认为即使何时清查,也是法不责众,检查一阵子,享受一辈子。俗话说,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这类行为实际上就是以权谋私,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铁的作风要求一脉相承,久久为功。2015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

  锻造铁的作风的目的是自我监督、自我净化。正如习近平提到的,毛主席同黄炎培谈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是要让人民来监督。唯此,才能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王炬鹏)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