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获奖戏曲综述

2007年09月20日 06:52   来源:人民日报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的戏曲作品既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又达到了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戏曲现代戏在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创作和演出经验的累积,今天已经提升到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文学剧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更具有深刻性和鲜明性,舞台艺术更加充满时代的活力和朝气。当代题材的戏曲作品花鼓戏《十二月等郎》直击农村现状,村里的男人外出打工走了,以苗子为代表的留守妇女自立自强发展养鱼。苗子在道德上经受住了村民的误会,在创业中磨砺了人生,使她成为新时期农村勇挑重担的青年妇女的榜样。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李天成,他把为乡亲办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当干部的经验:要“肯吃亏”、“常吃亏”、“愿吃亏”、“多吃亏”,这样才能“有权威”,群众才能“紧跟随”。一首“吃亏歌”体现了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李天成是当代新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当代题材的戏曲作品还有评剧《三嫂》、采茶戏《燃烧的玫瑰》、曲剧《飘扬的红丝带》、滑稽戏《笑着和明天握手》和吕剧《梨花雨》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前广阔的城乡生活。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花鼓戏《老表轶事》则别开生面,解放初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可是毛主席的老表仍以封建家族的观念看问题,公开向毛主席要官,毛主席专门派儿子回乡做老表的思想工作,终使老表明白人民政府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现代题材的戏曲作品歌仔戏《邵江海》,表现了海峡两岸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在日寇侵占厦门期间,歌仔戏被日寇禁演,他在生活困顿,艺术上又遭受压抑的逆境中,仍视戏“如命”,“此生只为大广弦”,艰辛地创作了歌仔戏的主要声腔“杂碎调”,奠定了歌仔戏剧种的音乐基础。《邵江海》演出后,受到闽台和两岸的专家学者与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以抗战为背景的现代题材戏曲作品还有湘剧《古画雄魂》和京剧《血胆玛瑙》等,讴歌了国难当头之际的民族大义。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戏曲作品成就斐然。京剧《廉吏于成龙》以史为据,通过戏剧化的整合和处理,塑造了康熙年间封疆大吏于成龙洁身自律的清廉形象。他不计上峰对他的批评甚至申斥,痛感百姓的疾苦而为民请命。于成龙之所以成为廉吏不仅是两袖清风,更重要的是勇于为民解难。桂剧《大儒还乡》中的朝廷大僚陈宏谋,过去曾在陕西巡抚任上大力推广栽桑以解民困,官至尚书退休将要回老家桂林时,才发现他的桑政是失败的工程,此时掩盖真相并无任何问题,但还是站出来揭露自己的虚假政绩,从而完成了一代大儒必大勇的道德操守。历史剧的佳作还有川剧《巴山秀才》,揭露了在慈禧太后一手策划下秀才孟登科惨死冤案;评剧《凤阳情》赞颂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关心百姓疾苦的爱民之心;秦腔《杜甫》揭示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京剧和藏戏同台演出的《文成公主》、京剧《天马歌》和黄梅戏《六尺巷》等,歌颂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名著改编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时下对名著的“颠覆”是文艺浮躁的表现。豫剧《程婴救孤》对元人杂剧《赵氏孤儿》采取了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改编尊重原著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同时又对原著有了新的发展,开掘程婴在一片“卖友求荣”的责骂声中的内心痛苦和凄惶。然而,正义感和道德力量战胜了他的弱势处境,程婴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名著改编的戏曲作品还有《1699·桃花扇》和《西施》,也都是佳剧。

    其他戏曲题材的作品如京剧《妈祖》,表现天神投胎到民间的林默娘,为拯救海上渔民的风险和死难,不愿回天庭享福,最后为救百姓而身溺大海,被渔民尊为“妈祖娘娘”。林默娘的献身精神体现了真善美的至情。陇剧《官鹅情歌》取材于民间故事,古时氐、羌两寨为争夺草场连年杀伐,百姓流血牺牲,但两寨头人在血的教训面前,在痛失各自子女的悔恨之中,终于认识到和睦相处的生存意义。另如闽剧《红豆缘》、唐剧《人影》和五音戏《云翠仙》等,它们都较好地体现了中国戏曲民间性和传奇性的特点。

    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获奖的戏曲作品在取得较高思想性的同时,艺术质量也很突出。首先,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的形式简约而内容丰富的特质,不追求与思想主旨无关的大制作,而是运用戏曲载歌载舞的手段塑造舞台形象,这才是戏曲的本体内涵。第二,获奖作品都在人物的生动性和鲜明性上狠下功夫,例如程婴的刚毅和凄苦,邵江海的顽强和压抑,于成龙的果敢和困顿,苗子的坚韧和伤感,陈宏谋的勇气和无奈,等等,都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多棱角。第三,在音乐上充分发挥戏曲的特长,例如程婴、李天成、杜甫、于成龙、马秀英等人物的大段抒情唱腔,运用音乐手段打造出丰满的舞台形象。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