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以“中德教育合作40周年”为主题的校情校史教育周上,合肥大学2025级4600余名新生聆听了一堂意蕴深远的“开学第一课”。这场活动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局限,以“实践育人+文明互鉴”深度融合模式,全面展现了学校“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一段段建校岁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历史场景。
从2019年获评安徽省首届文明校园,到今年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合肥大学文明建设的背后,是立足江淮大地、深耕特色办学、走好开放之路的文明创建新图景。
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载体,中德合作交流展览馆自2016年建成以来,便成为集校史纪念、学科特色展示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这里既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办学传统的重要场所,也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办学45年来,合肥大学始终把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跨文化学习交流,教育事业和师生文明素养持续提升。2023年以来,已有191名俄罗斯、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国际学生,59名德国汉诺威、奥斯纳布吕克、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来此参观并开展交流活动。
2016年,合肥大学与德国施特拉松德应用科学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截至今年8月,施特拉松德孔子学院累计开展汉语教学、中德文化活动超300场,成为德国北部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学校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语言互助学习、学术项目合作、中国传统文化考察与体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载体的文化涵养、知识拓展、情感凝聚、道德审美等育人功能。”合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贾峰说。
从“线下”到“线上”,合肥大学正构建起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教育平台。2021年5月,学校联合上海开放大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德开放在线学习平台”。
合肥大学党委书记邬平川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中德合作,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卓越并兼具国际视野的顶尖应用型人才,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