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即将收官。在产业复苏与转型并行的关键节点,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重塑我们与银幕的关系?灯塔专业版近期发布的《2025中国电影观众口碑决策洞察》报告给出了一个回答——作为首份系统引入AI技术解读观众行为的专业报告,它试图在数据与情感、供给与需求之间,架设一座“理解之桥”。
AI能否真正理解观众?报告显示,“值回票价”成为贯穿全年的核心关键词。随着文化消费选择日益多元,观众决策更趋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浅层娱乐,转而追求在情感、思想或审美上真正“值得”的深度体验。AI分析进一步指出,极致视效与真实情感共鸣是吸引观众入场的关键动力,而“叙事硬伤”则成为最不可原谅的“一票否决项”。这折射出观众从“看过”到“值得”的消费理念升级。这套由海量数据训练出的“观众心理学”,令不少网友感叹:“它比我自己还懂我。”
有人会问,电影产业是高度依赖灵感和创意的产业,有必要引入AI分析吗?实际上,电影投资是一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商业决策——制片方依赖直觉和经验预测观众口味,风险很高。而AI的介入,有可能让“凭感觉下注”转变为“靠数据导航”。《浪浪山小妖怪》便是一例:出品方通过解析B站生态中的弹幕、评论与二次创作,精准捕捉角色背后的情感符号与集体记忆,使创作摆脱对“爆款玄学”的依赖,转而构建“数据洞察”的新方法论。引入AI,能够帮助电影行业在艺术的不确定性中,建立商业的确定性。
AI建立的这套“观众心理学”有一定参考价值。观众为何被一部影片吸引?口碑如何形成并传播?哪些因素促成观影决策?过去,这些问题更多依赖经验判断。而AI分析的出现,实现了从“看见评论”到“读懂观众”的跨越。现在已经有很多影视作品通过分析海量社交数据、观影习惯、内容偏好,找到了自己的核心观众。
当然,真正智慧的制片方应该明白,AI提供的不是创作公式,而是市场洞察。AI或可帮助读懂观众喜好,但真正能穿越时间、烙印人心的,永远是那些引人共鸣的好故事。优秀文化产品从来不是简单的情绪迎合或观念说教,而是引领与共鸣的辩证统一。它既需时代前沿的审美判断,也需浸润生活肌理的情感温度。因此,AI的终极价值不是替代创作,而在于成为创作者的“第二大脑”,帮助电影产业在艺术坚守与观众期待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升级,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关于“连接”的深刻革命。如何连接数据与灵感、银幕与人心、创作与消费,是行业需要长期深耕的课题。当技术真正赋能艺术、供给真正理解需求,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更高效的市场,更是作品与人相互成就、彼此照亮的文化图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每一部好电影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位观众都能感觉到“值回票价”,而中国故事,也将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找到最具生命力的创新表达。(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