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制造业集群数智赋能,西部能源基地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是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光盯着“新三样”,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这为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提供了指引。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依存、辩证统一。新兴产业需要传统产业提供应用场景、供应链等基础支撑,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也离不开新兴产业提供的技术。
一方面,传统产业仍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的基本依托,其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约占制造业的80%。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在稳定经济增长、维护产业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出现激进关停传统优势产业、引发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这无疑是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片面理解。要坚持先立后破,避免在新兴产业成势前,过早放弃传统产业。
另一方面,发展产业不能脱离当地实际,遵循经济规律才能获得最大效益。一些地方适合发展新兴产业,一些地方适合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如果放弃自身优势盲目发展,容易“水土不服”。因此,不能一哄而上追求新兴产业,而应发挥本地比较优势。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发展策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中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方向。这就要求通过技术革新突破传统产业瓶颈,深化其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从制造迈向“智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普及节能降碳技术,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改进传统产业用能、原料结构和工艺流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创新能力强、要素集聚的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优势产业锻长板。中小城市可积极融入自身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供应链。助力资源型地区巧转身,把资源优势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从单一产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加快形成适合创新的生产关系尤为重要。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建设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积极性和市场活力,推动传统产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