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聚焦|安全与便利咋平衡?银行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有了新要求!

2025-11-28 22:12 来源:新华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财经聚焦|安全与便利咋平衡?银行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有了新要求!

2025年11月28日 22:12   来源:新华社   

11月28日,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的最新要求出炉,涉及多项金融业务,引起公众普遍关注。如何客观看待办理业务时银行的各种询问?金融机构该怎样平衡好风险防控和优化服务?

指导金融机构“了解你的客户”

2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对外公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指导金融机构合理、有效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当前,不法分子利用金融渠道洗钱的方式日趋复杂隐蔽。客户尽职调查,就是要求金融机构“了解你的客户”,识别异常情形、阻断洗钱活动。

根据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为客户开立账户或者提供规定金额以上的一次性金融服务,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

“仅凭借留存的客户身份信息和后台资金监测,银行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可疑客户和交易。有时也需要询问客户办理业务的目的、资金来源用途等信息,以准确判断客户交易是否正常、合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说。

在专家看来,这既是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需要,也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也正是基于此,在反洗钱工作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往往更加严格。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国际标准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对超过一定金额的现金交易开展尽职调查。

“作为FATF的成员,我国要落实反洗钱国际标准的要求。”董青马说,新修订的反洗钱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将推动金融机构有效落实反洗钱法。

图为一名客户在银行办理金融业务。新华社记者吴雨 摄

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

管理办法围绕“基于风险”的核心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

“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要求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措施,一方面对较低洗钱风险的情形采取简化措施,另一方面对较高洗钱风险的情形采取强化措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

哪些属于较低风险业务?一名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举例说明:如果客户收入来源清晰、资金往来稳定,金额也通常在合理范围,洗钱风险并不突出。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主要是进行必要的身份识别和基本信息核验,一般情况下不会要求提供额外材料或增加审核流程。

“如果一名普通职员,平时账户交易多为日常开支、工资收入,某天突然开始收到多笔来自不同省市的转账,随即又迅速转出,金额动辄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这种情况就会引起银行关注,采取措施了解、核实交易背景。”该工作人员说。

专家表示,管理办法强调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要与风险相适应,避免采取与洗钱风险状况明显不匹配的措施。

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求适当平衡

客户尽职调查越“无感”越好,但事实上,有一些客户对银行柜员询问过多、过细、流程繁琐感到不满。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每年收到不少来自受骗客户的投诉,反映银行尽职调查不到位。

这些现象折射出平衡金融安全与便利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金融治理不可回避的问题。

娄飞鹏表示,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客户尽职调查的具体要求、适用范围等,对这一矛盾作出制度性回应,有助于金融机构平衡好安全和便利。

近几年,“取现4万元遭盘问”“存10万元现金被问钱来源”“取款需派出所同意”等新闻事件屡见报端。

记者发现,管理办法在今年8月征求意见时就已经完善了客户尽职调查的具体要求、适用范围等,不再针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提出具体要求。正式发布的管理办法维持了这一规定。

“金融管理部门在引导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时,一直强调要严格执行‘基于风险’原则去了解登记客户信息,不得采取与风险明显不匹配的措施。”董青马表示,尽职调查措施的强度要结合具体风险情形确定,而非“一刀切”要求。

专家表示,保护好百姓的“钱袋子”,精准施策是关键。金融机构防范风险要从层层加码向精准赋能转型,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温度,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创造一个兼顾便利和安全的金融环境。(记者吴雨、任军)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