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从“量”到“质”——“十五五”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这样干
新华社记者宋晨、徐鹏航
“十四五”期间,我国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相关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面向“十五五”,知识产权工作又有哪些新目标?国家知识产权局11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0万件的国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梁心新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有效量超过140万件,保持较快增长。
“我国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对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梁心新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7.5%,地理标志产品直接产值近9700亿元。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在国际上也得到了高度认可。衡付广介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0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拥有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达24个,连续三年位居各国之首,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登顶全球首位。
完善人工智能专利审查
“十五五”期间,知识产权如何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制度和技术供给?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为及时回应创新主体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保护的迫切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三次修改完善了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的审查标准,并在专利审查指南中进行明确。
蒋彤表示,最新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首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题设立专门章节,明确人工智能相关的数据采集、规则设置等技术方案的实施应符合法律、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要求,筑牢安全底线,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向善”。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跟踪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的产业发展,继续及时完善审查标准,更加适应技术发展需要,为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蒋彤说。
营造更好创新和营商环境
梁心新表示,面向“十五五”,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突出知识产权规划指标质量导向,优化知识产权规划指标体系结构,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品质服务和高水平国际合作,为2035年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梁心新说,知识产权“十五五”规划将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两方面发力,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此外,知识产权“十五五”规划将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坚定不移、一视同仁保护内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决心,为各类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