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海大学联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在京举办“预算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希克公共预算文集》中文译著发布会”。在研讨会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相关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希克公共预算文集》中文译著发布会现场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认为,“十五五”时期的财税改革,要将政府和市场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安全的同时,加强财政自身安全性建设。中国现代预算制度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下一步应该推动“精装修”。
上海大学总会计师、财政部专家工作室专家苟燕楠分享了他关于零基预算理念与中国实践的研究与思考。他认为,当前预算研究中缺乏对人的行为研究,呼吁从政治学、行为经济学角度加强对预算中人的因素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指出,在预算理论和实践中,民主体现为预算透明公开、参与式预算;法治体现为预算法治化、制度约束;科学体现为标准建设、绩效管理。他结合对财政收支矛盾的分析,阐释了对改革时机的辩证思考,并分析了传统文化认知对改革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认为,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是能够形成系统的研究议题和研究议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基于实践对经典有新的诠释。他认为,预算研究有可能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财政学知识体系的突破口。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平分享了他关于公共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的研究和思考。他认为,从长期看,理顺公共产品定价机制,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央地财政关系,以及提升预算透明度和责任性的关键切入点。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蔡琛分享了关于现代预算制度的思考,提出应注意区分“近代预算制度”与“现代预算制度”,构建中国现代预算制度需要注意将世界预算改革潮流与中国现实国情有机结合、有效融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昌分享了关于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研究和思考。他指出,现在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有的实现了专项资金统筹,有的强化了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各有特色,取得了积极成效。他建议各地因地制宜推进零基预算改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刊物编辑部主任陈龙认为,预算研究要注意中西方的共性与特性,必须坚持立足中国的制度特点进行理论创新。
会上,《希克公共预算著作集》中文译著正式发布。该著作集包含《政府预算》《国会和钱》《预算能力》《当代预算理论》和《预算变革》五部学术著作。与会专家学者对这套中文译著的内容以及苟燕楠教授翻译引进工作的重要学术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