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千年简牍焕新彩 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可感可知

2025-11-28 07:23 来源:央视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单晓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数字赋能千年简牍焕新彩 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可感可知

2025年11月28日 07:23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目前,湖北省博物馆联合11家国内文博机构推出的“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正在进行,集中展示了从战国至东晋近千年间的230件(组)简牍文物。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考古出土的简牍数量已达30余万枚,可以释读的达到60%以上,记载、还原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据了解,迄今我国已发现简牍200多批,总数超30万枚。出土地点从早期集中的西北、长江中游地区,逐步扩展到河北、浙江、山东、云南等多地,战国和汉代是出土简牍的主要年代。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王先福介绍,重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甘肃3个省份,占到目前出土简牍80%左右。内容也是各有侧重,比如湖北出土的楚简、秦简、汉简中间的一些古籍、典籍、律文这一块,从国家治理和学术层面是比较重要的;湖南它出土的里耶秦简、走马楼吴简,可能更多的跟当时的行政治理的档案文书或者官府的文书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甘肃的简牍它可能更多的跟汉代包括秦代它的边关治理、疆域发展,或者说我们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打造和形成,在这一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实证作用。

简牍作为极其珍贵的有字文物,记载还原了许多生动的历史细节,带来丰富的中华文明信息。比如在四川出土的天回医简中,我们知道了扁鹊居然指的是一群医术高明的人。山东银雀山汉简还证实了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并且分别著有兵书,解开了自唐宋以来的身份之争。江西海昏侯墓简牍经持续揭剥粘连,总数已增至5795枚,还发现了全本《诗经》与《齐论语》的失传篇章。同时,简牍还在秦汉郡县制、丝路贸易等研究中成为核心史料,纠正了部分传世文献的偏差。

王先福表示,目前,简牍可以释读的占到60%以上,正是因为有这些研究和释读,发现出土的简牍里面的很多内容跟后来传世的还是有一些差异。因为很多传世文献中间可能是经过了后世学者、研究者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因素,这些简牍研究出来以后,让我们看到更多新的、不一样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间很多方面的一种补充和支持。

据了解,目前里耶秦简、长沙走马楼吴简等一批既有重大遗址的后续整理工作仍在进行中,未来有望发现更多新的简牍残片与信息。

记者探访上万枚简牍修复现场

大量简牍出土时就已糟朽不堪,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承担了全国约80%简牍修复工作。在这里,千年简牍如何焕发新彩?

现场这些是来自于全国多个考古项目所出土的简牍,它们有出土于荆州本地的秦家咀和王家嘴的楚简,有出土于青海的汉简以及山东的木牍等,这些正在修复和“排队”等待修复的简牍数量就有上万枚。

出土于南方的简牍在地下浸泡千年、饱含水份,出土后容易迅速收缩、开裂,脱色、脱水加固是世界性难题。对此,荆州文保中心早已建起一套从考古现场应急保护到实验室修复的完整技术体系。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这一批简是王家嘴出的楚简,经过清洗、红外扫描提取字迹、颜色处理和脱色,现在这个字是看得比较清楚,就是《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断探索 为简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

单枚饱水简牍的脱水周期约35天,修复人员也在不断研究新材料、新方法,力求最小干预,为不同保存状态的简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近期,一种新型超临界脱水技术成功应用于饱水简牍保护,将简牍脱水时间最快缩短至几天内。

方北松介绍,保存状况好一点的简牍,目前可以用超临界给它做脱水处理,不填充任何的化学材料,用乙醇置换简里面水分,然后在超临界流体里面,让乙醇挥发掉,最后简就里面没有填充任何材料,使它干燥,保持原来的形状、字能看清楚。

科学修复“唤醒”千年典籍

与饱水简牍不同,这批“绑”在玻璃条上的是出土于北方的干简,它们因长期处于干旱环境,木质纤维结构虽未完全崩解,但韧性已显著下降,出土后温湿度波动变化就会引起卷翘、弯曲。部分炭化简牍更是通体乌黑酥脆,一碰就可能碎裂,被业内称为文物修复的“癌症晚期”。对于这类简牍,加固矫形是核心工序,对操作手法和环境参数的把控要求近乎苛刻。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师贺巧云介绍,手法要非常非常轻,开始给它绑在玻璃条上面,然后把它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柜子里面,加一点温度和湿度,让它慢慢的有点韧性。然后再给它上面加这种有点重量的玻璃条,大概过一个星期,可能会下去一点点,再用绳子把它再给压一点,慢慢地把它给压平一些。

科技赋能开启古今对话 让简牍“活”起来

简牍的出土、修复和研究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各地也正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让这些沉默无声的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中华文明可感可知。

走进展厅,一枚枚里耶秦简高清扫描件悬浮在展柜中。用手指轻轻滑动屏幕,一枚简牍被轻松地360度旋转、放大,简牍上古老的墨书字迹、竹木纹理清晰可见。

里耶秦简是国内迄今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秦代简牍,被认为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书”。在这里,游客可以与大屏幕上的3D虚拟人物“秦小简”开启一场“古今对话”。户籍、法律、经济、军事等记载在3.8万余枚里耶秦简中的内容,“秦小简”都了如指掌。

借助高清投影、互动触摸屏等技术,“迁陵邮驿”展示区生动还原了秦代公文传递的过程。在书法体验区,游客可以临摹秦简文字。在光影展厅,游客不仅可以沉浸式体验古城往昔的繁华景象,还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理解秦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湖南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讲解员姚玲萍表示,从沉浸式的观看情景到可互动可感知的体验,让游客朋友们主动走进历史,读懂中华文明源流,搭建起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桥梁。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