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 妍
近日,国有六大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纷纷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目前在售产品主要集中在1个月至3年期。与此同时,多家中小银行近期也宣布下架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并同步下调各期限存款利率。
此次下架中长期存款产品涉及银行广泛,既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这六大国有银行,也涵盖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以某国有大行为例,《证券日报》记者登录其手机银行App查询发现,该行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仅保留1个月、3个月两个短期品种,年利率均为0.9%。记者进一步查询多家银行手机银行App后发现,各银行在售大额存单的期限普遍集中在3个月、6个月、1年期及3年期,其中3年期产品已成为长期限产品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在1.5%—1.75%区间,且“额度紧张”“售完即止”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民营银行的3年期、5年期等长期限大额存单也已难寻踪迹。
此外,在5年期大额存单全面下架的同时,部分中小银行还同步下调了3年期、5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部分机构还下架了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仅保留中短期存款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这是中小银行在净息差收窄的大背景下加速优化存款结构、着力压降负债成本的具体体现。未来市场上长期存款产品的供给将显著收缩,中长期限存款或逐步走向“稀缺化”,更多以定制化、高门槛的形式面向特定客户群体。
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当前该指标已跌至历史低位,直观反映出银行业面临的盈利承压态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与二季度持平。
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密集调整长期存款产品,核心目的是缓解净息差收窄带来的盈利压力。受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行影响,银行贷款利率同步走低,资产端收益被持续压缩;而存款成本相对刚性,难以同步下调,二者形成的剪刀差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在此背景下,银行选择下架大额长期存款产品,通过缩短负债久期、优化负债结构,切实降低负债端整体成本,缓解盈利压力。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高息中长期存款曾是负债端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本轮多家机构集中调整此类产品,直接原因是缓解息差压力。此类高息中长期存款的下架,能够降低银行机构的负债成本,为后续净息差的缓解乃至回升提供缓冲;长远来看,这一举措也是银行优化中长期负债结构的主动调整,标志着银行已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负债质量的精细化发展模式。
展望后续,在息差收窄压力之下,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空间,银行业调整高成本存款产品的趋势或将延续。
高政扬建议,对投资者而言,需结合自身需求与市场变化,合理调整投资策略。一是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关注LPR调整情况、存款市场化利率改革推进进度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二是践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可依据自身风险偏好适当配置理财产品,但需重点关注产品底层资产结构、期限匹配度等核心要素,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避免因风险承受能力不足、期限错配等问题引发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