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对于理财产品五花八门的业绩展示方式,投资者多少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据部分投资者反映,自己购买了所谓的“高收益”产品后发现,实际收益与此前宣称的高收益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部分金融机构有选择性地将表现较好的区间收益率置于显眼位置,而将表现相对较差的区间业绩放在不起眼的位置。
买时看着收益率高,到手后持有一段时间,收益率为啥缩水了?首先,根据金融管理部门规定,理财产品展示的业绩均为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更不等于未来的实际收益。其次,目前理财产品已经打破刚性兑付,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本质,不保本、不保息,由于不同产品所配置的底层资产的价格走势不同,其收益率自然会出现波动,这属于正常市场现象。此外,金融机构销售理财产品时,即便同一款产品也有不同的业绩展示方式,如7日年化收益率、近1月年化收益率、近6月年化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等。由于选取的区间不同,呈现出来的过往收益率也就各异。
多指标展示过往业绩有助于投资者长周期考察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能力,进而作出更加理性的选择,但部分金融机构却将其当作一种“化妆”手段,借此吸引投资者入场。以手机银行APP为例,既然不同区间的过往收益各异,一些金融机构就把最高、最亮眼的过往收益拎出来,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展示,而把那些不亮眼的过往业绩“折叠”起来,投资者若想查看,往往需要点击多个选项;有些金融机构则在首页展示较高的过往收益,投资者进入详细页面后,看到的却是近期的偏低过往收益。如果这位投资者没有仔细辨别就购买了该产品,很可能会事后失望,甚至由此引发纠纷。
理财产品靠“化妆”留不住用户。理财的核心在于资产,资产的核心在于配置管理。用户选择与哪个金融机构长期合作,看重的是该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投资研发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既然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后坚持“卖者尽责、买者自负”,那么买者最关心的就是卖者到底有没有尽责。金融市场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与理财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理财公司要“靠实力留客”,靠专业能力获得投资者信任,让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更好地适配市场变化与投资者需求。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合理制定理财产品过往业绩的相关展示规则,遵循稳定性和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原则,不随意变更展示规则。对于投资者来说,既要仔细查看理财产品的综合过往业绩,也要尽量避免过于短期的投资行为。通常情况下,长期业绩比短期业绩更重要,长跑冠军未必在第一圈就领先。与此同时,业绩的稳定性也较为重要,相较于忽高忽低的业绩起伏,细水长流的业绩表现虽不抢眼,但贵在持久。(作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