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

2025-11-28 05:36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

2025年11月28日 05:36   来源:经济日报   宋金波 高景鑫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环境基础设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其核心功能涵盖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全链条处理处置,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期间,我国已逐步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各类废弃物处理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市场化投资与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环保产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特别是,随着数智化、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应用,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和监管模式不断创新,污染物处理处置实时监测与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提高。发达国家在该领域也有一些新进展,例如,实施更智能化的垃圾分类与分拣;将危险废物的数字追踪纳入法规强制要求;构建“废物产生—收集—处置—回收”的全流程数字孪生模型;采用绿色债券、ESG融资等方式,提高设施的可持续性等。

尽管国内外创新实践为行业提供了范式,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部分地区设施运营效率低、协同管控难、过度依赖地方财政,等等。未来,高质量推动环境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既是突破精准科学治污瓶颈的关键,更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要求。要多措并举,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民之所盼。

数智赋能是环境基础设施由被动处理向智能管控跃迁的“加速器”。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集处理处置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智能管理体系,实现废弃物处理处置“数据感知—性态分析—智慧决策—智能管控”技术链与运营业务链的深度融合,突破盲状态、多隐患、无基准、低效率瓶颈。

产业协同是环境基础设施由单点升级向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动能。环境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不能局限于单一设施的改造升级,还应推动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数据、业务与系统的集成联动,构建“一张网络联通、一套数据共享、一个平台统管”的管理架构,可以在突破设施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瓶颈的同时,带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废弃物全链条可视、可控、可追溯。例如,江苏省通过构建“产废单位—智慧中台—处置集群”危废治理产业链,实现危废“产、收、运、处”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不仅破解了危废收集处置“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梗阻,还成为推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机制创新是环境基础设施由财政消耗型向价值创造型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催化剂。减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对地方财政的过度依赖亟需摆脱行政体制的效率束缚,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设计“政策激励+商业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支持运营企业开展环境基础设施的智慧升级与管理模式创新,激活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转化路径,实现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例如,河北省秦皇岛市以TOT模式将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和污水管网等存量设施整体打包转让给社会资本,通过一体化运营创新与按效付费体系设计,构建“绩效捆绑+风险共担”的新型政企合作关系,实现环境基础设施从“财政包袱”向“创收资产”的质变跃迁,充分展现出市场机制创新的作用。

(作者宋金波 高景鑫 分别系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副教授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