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持续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全民反诈氛围愈发浓厚,反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需要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和机构在开展反诈工作过程中,出现层层加码的过度执行和“一刀切”简单化处理现象,让一些群众因反诈“误伤”而徒增不便:到银行取款或转账,因相关工作部门有规定,被要求详细说明用途,甚至被“盘查”银行流水;手机号因“涉诈”被“保护性关停”,需提供无犯罪证明等材料“自证清白”才能复通,甚至异地号码需返回归属地办理……
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和机构为规避自身风险,将反诈防控的责任简单化地转嫁给群众,暴露出“懒政”思维。其本质是政策执行的变形走样,以“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替代本应精准施策的治理能力,不仅模糊了必要的权责边界,还导致反诈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对群众权益的妨碍。
就开展反诈工作而言,精准防控,考验的是治理能力的“巧功夫”。破解反诈“误伤”,实现精准防控,需要坚持法治思维,既要有效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正常生活的干扰。
实现精准防控,须恪守职权法定,各项反诈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均需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授权为依据,不得擅自扩大审查范围或增设额外门槛。例如,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对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应当核对并登记客户基本信息及款项来源或用途。但部分银行擅自将登记标准降至1万元,这种“加码”行为缺乏法律授权。
此外,要做到程序正当,保障群众知情、申诉和救济的权利,确保措施采取前有告知、执行中有规范、误伤后有渠道及时纠正。还应遵循比例原则,采取的对策应是实现反诈目的所必需,且对群众权利和便利造成的损害最小,通过分类分级、精准施策,在有效防范诈骗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技术赋能是破解反诈“误伤”、实现精准防控的重要助力。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已为精准防控提供了可行路径。例如,构建“AI+大数据”智能风控模型,能够根据用户行为模式动态评估风险等级,并自动匹配差异化的处置方案;通过全域风险感知和智能预警劝阻,实现对潜在受害人的精准识别和干预,从而显著降低对绝大多数群众的干扰。这种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正是平衡安全与便利的重要举措。
归根结底,反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公信力和有效性源于群众的真心理解与支持。唯有坚持法治思维,以精准防控取代简单粗放,才能在维护财产安全与保障合法权益之间找到平衡,让反诈工作成为守护人民财产安全的坚固盾牌,避免“误伤”带来新的堵点。这既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