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急难愁盼更好为民解忧

2025-11-27 07:0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厘清急难愁盼更好为民解忧

2025年11月27日 07:05   来源:经济日报   叶响裙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高质量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急难愁盼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民生福祉。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同时,急难愁盼问题亦是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所在。要瞄准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增强改革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保障。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群众生产生活中现实的、突出的表现。聚焦这些问题,瞄准最需要帮扶的群体,科学确定保障对象和实施范围,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繁重任务,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加快补上民生短板,前提在于精准识别、科学研判,明确“为谁解忧”,厘清“难题何在”。

  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只有明确急难愁盼问题所指向的重点对象,才能确保政策实施方向不偏移,否则将影响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效率,甚至带来投入的浪费。为此,要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等,依托调研进行精准帮扶,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做好残疾人工作,真正把温暖送给最需要关爱的人群。

  明晰具体内容与涵盖范围。面对就业结构性矛盾,要聚焦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加大欠薪整治力度,缓解群众在就业和收入方面的后顾之忧。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要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还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破解养老难题,要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加强养老护理人才供给,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此外,在入学、就医、住房、托幼等民生重点领域,要着力攻关,以重点突破带动民生工作整体提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系统性工程。必须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将经济增长的成果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另一方面,抓民生也是抓经济发展。巨大的民生需求背后蕴藏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内需潜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为此,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持续强化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促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深化民生建设各个领域机制改革,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同时,加强重大民生政策跨部门统筹协调,注重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衔接、协同发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叶响裙 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