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产业兴活力足

2025-11-27 06:5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三峡库区产业兴活力足

2025年11月27日 06:55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徐蕾洁 吉蕾蕾

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石喊山村的柑橘。本报记者 徐蕾洁摄

治水兴产,活水兴业。近年来,随着《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政策实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产业发展呈现新面貌。在重庆市巫山县,脆李是不少村民的“金果果”,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在湖北省巴东县,柑橘产业实现优良化选种、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期盼……

三峡后续工作的产业扶持,既连着民生,又关系着发展。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综合与规划处四级调研员徐浩表示,库区已培育形成柑橘、茶叶、脆李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扶持一批生态工业园和重点景区建设,累计新增就业岗位94.1万个,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当三峡水库完成2025年175米蓄水目标,位于重庆市开州区的汉丰湖也进入了碧波万顷时节。站在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杨村观鸟台,水鸟翩跹,草木葱郁,汉丰湖风光尽收眼底。

每年5月至9月,三峡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开州城区周边会形成24平方公里的消落区。为减小消落区“夏陆冬水”反季节涨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地综合整治,将原有的消落区改造成为一个拥有稳定生态环境的人工湖。同时,在岸线建成500亩林泽,打造景观基塘600多亩,增加生物多样性,让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如今,这里已成山水秀美、城景交融、生态宜居的风景廊道。

生态治理成效,最终要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惠及百姓生活来检验。开州区竹溪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书春对此感触很深。“今年年初,竹溪镇南河治理工程共进行河堤整治7.8公里,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保障了周边农田生产安全。”李书春说,目前南河沿岸种植了百部、丹皮、枳壳、板蓝、桔梗等中药材,预计年收益超120万元。

“河堤整治后,村里人一起将泥土填在原先的荒地上,变成可以种植的土地。”竹溪镇竹溪村种植大户李兴红告诉记者,这不仅新增了约30亩耕地,新修的连通场镇道路也让大家出行更加便捷。

库区环境有了改善,致富路也越来越宽。“每年3月至10月是旅游旺季,这两年村里拓宽了道路,相继建成茶林栈道、观景平台,不仅方便村民日常采茶,也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长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士明介绍,茶是当地支柱产业,全村960户人家,每户都有茶园。通过将茶园与文旅相融合,游客春天来采茶,夏天来避暑,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民宿,茶园每亩产值提升至7000多元,村集体经济也突破百万元大关。

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走进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漫山遍野的脆李树郁郁葱葱。“全村现有脆李种植面积4600亩,全部达到丰产期,今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柑园村党支部书记蔡萍告诉记者,近年来,柑园村以脆李、柑橘产业为支撑,借助李花节、采摘节、农业现场会等活动,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农旅融合。

柑园村的孙二娘农家乐,将脆李采摘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为“脆李+旅游”模式提供了生动案例。据孙二娘农家乐负责人张兴建介绍,家里最早只种植脆李,2019年开始做农家乐,现在每年3月份李花盛开是最忙的,一天能接待40多桌客人,年收入比过去在外务工翻了一番。

如今,巫山脆李已发展成为重庆市三大特色水果产业之一。蔡萍说,村民的脆李除了卖给批发商,还通过电商、朋友圈等方式开拓客源,“到脆李采收旺季,快递员会走到地头揽收,再根据客户需求通过水陆空铁立体网络运输,实现从产得好向运得快、卖得好转变”。

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畅通的运输网络。据了解,重庆市县两级先后实施三峡后续项目26个,累计投入资金2.59亿元,帮助曲尺乡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升级,建成产业道路、灌溉水网、交易市场、数字果园和运输码头等一批关键设施,为巫山脆李产业的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王卫国说,近年来,全市实施了长江柑橘带、沿江古镇文化旅游带等项目,助推库区15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从山间连绵的橘园,到山脚下建设的洗选果厂与鲜库,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石喊山村正经历着柑橘产业的升级。“5000亩柑橘进入丰产期后,年产量可达万吨,将直接带动沿渡河镇、溪丘湾乡近3000名移民稳定增收致富。”巴东县水利局局长谭勇说。

依托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力支持,库区移民发展特色产业的获得感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是2010年的4.19倍,年均增长10.5%;城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万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6.1%。

后续规划持续推进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筑牢了地质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屏障,也成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形成了“激活一片资源、振兴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良性发展。

在探索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各地也将独特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每年采茶季,大量游客会涌入长岭村,体验茶叶从采摘、炒制到包装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的茶旅体验,不仅直接拉动了茶叶销售,更盘活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据统计,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以来,库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9.1%、9.4%。支持秭归县金缸城新区、涪陵李渡新城区、巫山县早阳新城等7个移民县城拓展区建设,城镇人口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宽,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库区干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重要支流Ⅲ类及以上水质占监测断面总数的90%以上,支流富营养化得到初步控制。库区林地面积增加2880平方千米,消落区保留保护和自然修复面积达70%以上,库区水土流失状况显著改善,水生生态系统逐步趋向新的平衡。

为有效缓解对长江中下游相关影响,“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重点针对宜枝河段、荆江河段等实施岸坡治理项目,有效维护了河势及岸坡稳定,保障了航道畅通。新建和改扩建取水、输水工程,增加城乡日供水能力76.5万立方米,城乡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有效提升。

徐浩表示,各级水利部门将以“保安全、惠民生、促发展”为主线,构建三峡工程运行安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徐蕾洁 吉蕾蕾)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