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惠民 “十五五”时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2025-11-26 16:27 来源:新华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翀)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坚持文化惠民 “十五五”时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2025年11月26日 16:27   来源:新华社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部署,让大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更有盼头。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好去处正扎根大街小巷、乡村田园,成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身边风景。

“十四五”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

群众文艺创作焕发新气象,涌现一批精品力作。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项目持续实施,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市民文化节、“村晚”、“村歌”、广场舞等一批深受欢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引领风尚、提振精神。

人们在上海徐家汇书院读书(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朔 摄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成为当务之急。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表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主要是推动解决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数智化赋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公共文化服务开放共享不够等突出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求相匹配、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文旅新思路新举措,作答文化惠民新答卷,描绘百姓精神生活新图景。

“接下来,要继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补齐基层‘硬件’和‘软件’短板。推动各地提升改造老旧公共文化设施,因地制宜打造城市书房、艺术空间等小而精、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更加便捷的文化生活圈。”这位负责人说。

如何让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好”更“管好”“用好”,实现“满载”运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建议,要从“建设导向”向“运营导向”转型,把公众满意度、文化创新度等指标纳入评价环节,支持社区共治、志愿者组织与文化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把使用率转化为“活力指数”。

如何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触达率?

文化和旅游部作出具体安排:在免费开放基础上,鼓励因地制宜开展错时、延时服务,释放公共文化设施潜在服务效能;激活阵地资源,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层常态化开展流动图书借阅、惠民演出、艺术培训等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依托公共文化云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基层群众文艺人才和文艺团队建设,持续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表达和回应机制,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记者周玮、徐壮)

(责任编辑:张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