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嘉陵江实验室的无人系统试验场,多台四足机械狗正小心翼翼地在模拟矿洞的崎岖地形上前行。它们时而跨越障碍,时而俯身钻过矮洞,身上的传感器像触角般感知着周围环境。
“我们基于AI大模型和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对四足机器狗进行智慧赋能,摆脱了人为遥控的限制,实现了多地形自适应调整。”在嘉陵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肖登宇紧盯着实验数据说,“未来,集群协同技术还能让多台机器人协同导航、交互避障,可应用于地下搜救、物流运输等场景。”

科研人员在嘉陵江实验室开会讨论。新华社记者 吴燕霞 摄
这种围绕产业需求展开的攻关,正是嘉陵江实验室助推制造升级的缩影。今年4月,这座由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举办、委托重庆大学运行的实验室正式挂牌,成为重庆市布局的四大实验室之一。实验室聚焦“数智+装备”方向,汇聚了200余名科研人员,打造了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系统、智能传感与仪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6大科研平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章部署,提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嘉陵江实验室,这一战略部署正在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实验室技术转移负责人、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陈结说:“我们不仅要解决技术难题,更要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这正是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举措。”
据介绍,嘉陵江实验室将打造国内首个以概念验证、研发测试为核心的数智装备研究平台集群,重点开展数智基座、关键部组件、智能机器人、特种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装备等7个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
嘉陵江实验室建设的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是破解“专利沉睡”的关键一环。“很多技术像锁在保险箱里的宝贝。”实验室技术转移运营人员秦礼华表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我们技术经理人就像‘技术红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算商业账。”秦礼华说,“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转化团队坚持保障科研团队占股份额,既要保障权益,也要激发活力。”

嘉陵江实验室内的智能装备。新华社记者 吴燕霞 摄
今年10月,嘉陵江实验室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的首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认定名单,获批承建数智装备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心一边依托实验室科研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后盾;一边联合赛力斯、宇树科技等龙头企业,探索 “产业专利池+定向转化+伴随式服务”的运营模式,把“实验室”与“企业车间”紧密联系起来。
下一步,嘉陵江实验室还将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重点领域攻关。在近期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与重庆市科技局联合公布的48个市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中,嘉陵江实验室就发榜了“地下空间复杂环境智能作业机器人”项目,旨在解决重庆地下空间环境闭塞、作业高风险等痛点,特别征集地下空间智能作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任务执行方案,推动基建行业技术设备“查漏补缺”。
“这一机制将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数智装备在具体场景中落地应用。”陈结说,“在这里,不仅要有论文和专利,还要有‘明天’就能投产的新产品、‘后天’就能崛起的新产业。”(记者吴燕霞、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