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全南:农田提质农民增收

2025-11-26 06:2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江西全南:农田提质农民增收

2025年11月26日 06:25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兴

江西省全南县陂头镇正河村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道相通、渠相连,生机勃勃。 尹其奇摄(中经视觉)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金龙镇东风村连片的农田上。种粮大户黄宏平站在新修的机耕道旁,轻触智能灌溉传感器,实时水流数据呈现眼前。“以前,这里几十块‘巴掌田’坑洼不平,农机调头都困难。如今田成方、渠相连,丘陵地也‘长’出了现代农业的筋骨。”黄宏平说。

这片土地的蜕变,源于全南县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试点。2024年,全南县投入3300余万元,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5000余亩、提质改造6000余亩。今年,全南县又统筹资金384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28万亩,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高标准农田怎么建?在陂头镇正河村,村民代表监督员谌永清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里农田改造的细节。“光是水渠我们就先后改了3次设计。”谌永清说,勘测队首次设计的灌溉渠绕远200米,村民们纷纷要求“截弯取直”;二次方案坡度过缓易淤堵,我们拿水平仪实测后推翻了设计;直到第三次大家联名要求增加下田板厚度,方便机械下田,方案才最终敲定。

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南县推出“三进三出”工作法——“三进”指项目勘测、选址、设计等至少3次进村组征求意见,出3版设计图纸;“三出”指方案未获80%以上村民签字同意不得立项、不得招标、不得动工。

中寨乡田在村新建的现浇水渠今年发挥了重要作用。村党支部书记钟小尧站在渠口介绍,他们联名提议加装枯枝过滤网,从建议提出到安装完成仅用3天时间,在今年夏季暴雨中有效避免了水泵堵塞。

“‘三进三出’工作法真正实现了让工程姓‘农’。”全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黄训有说,把决策权交给农民,既提升了工程质量,也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全县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效率提升40%,实现了社会效益与投资效益的双赢。

“土壤湿度已达最优值。”看着电脑收到的系统提示,中寨乡李山灌区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刘建荣轻点鼠标,5公里外的智能水闸应声关闭。

全南县推进试点工作以来,将智慧农业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配套建设了智能灌溉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和数字管理平台,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化转型。这套系统成为全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智慧大脑”。

“湿度低于40%自动补水,今年推广水肥一体化后,亩均节水30%。”黄宏平说,智能灌溉系统让田地里的稻穗更加饱满,预计今年亩产将突破650公斤。

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推动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水平提高。今年以来,全南县通过“多规合一”将“小田”变“大田”,农机道覆盖率大幅提升至90%,全县水稻生产的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5%。无人机撒药、无人收割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更加紧密衔接。以黄宏平合伙创办的华夏硒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土地平整后,公司接到的机插订单增长50%,通过托管服务已为周边农户节省20%的生产成本。

龙源坝镇农技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五级管护网格图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点击APP“田管家”,可以清晰查看各村高标准农田管护人员的巡田记录。

锚定筑牢“赣南粮仓”,全南县建立起县、镇、村、组、管护员五级“网格化”农田管护机制,由县财政按每亩15元标准拨付管护经费,通过系统直拨至管护人员账户,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与此同时,全南县推出“工程保险托管”模式,引入保险公司参与工程管护,以市场化方式承接建成设施的日常维护、灾损修复及数据监测等服务,既减轻政府管护压力,又提升专业运维水平。

目前,全南县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已全部纳入保险托管,形成“建设—管护—保险”闭环管理,经济效益持续显现。据统计,改造后亩均节约人力成本200元,亩均年增产超100公斤。通过“农事服务中心+村集体+种植大户”联动模式,目前全南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7家,带动3600余名农民就近就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改善基础设施,更要创新体制机制。”全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曾渝峰说,通过民主决策、智慧管理和工程保险托管等机制,曾经零散的土地成为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实基地,真正实现了农田提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