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挑起外卖大战的京东,又高调宣布推出京东点评。加上此前阿里旗下高德地图推出的“扫街榜”,深耕多年的大众点评,以及抖音的烟火榜、百度的爱去榜、携程的口碑榜……互联网巨头为啥突然这么关心用户能不能吃好、玩好?
这可不是互联网巨头们心血来潮,而是因为在服务消费时代,点评已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
平台希望找到缓解增长焦虑的新解药。传统电商增长已步入平稳期,今年“双11”的平平淡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但是,吃饭、看电影、和朋友聚会、带孩子做手工等,这些服务型消费需求还很大。而且相较食品、美妆、日用等,餐厅好不好吃、游乐场好不好玩都是比较主观的判断,做决策高度依赖口碑与体验分享。谁能提供最可信的参考,谁就扼住了服务消费的咽喉。
所以,京东不甘只做家电产品的评价库,更要介入消费者选择餐厅的决策;高德也不满足于导航,而是要成为影响游客去哪儿的指南。一句话,平台希望通过点评内容留住用户时间,创造高频接触点。
对商家而言,多一个榜单,就等于多开了一扇直面消费者的窗口。在营销成本高企的今天,一个宣称“不商业化”的新平台,意味着能以极低的成本直接触达海量潜在顾客。
消费者也不排斥。反正是免费看,多个参考渠道也没什么不好,说不定还能发现新地方,顺手“薅”个优惠套餐也不错。
但需注意一点:点评欢迎,“水评”走开。用户花那么多时间一条条翻阅评价,是想挑到纪念日能留下好印象的餐厅、带孩子出游时能玩得开心的酒店、和朋友聚会时能舒舒服服聊天的咖啡厅,我们可不想看到模板化的好评、精修的“照骗”。
现有点评模式在这方面仍有改进空间。被忽悠了太多次的消费者都总结出经验了:“3.8分的餐厅可能有惊喜,4.8分的餐厅容易踩雷。”这虽然是“不完全统计”,但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水评”的抵触和无奈。
点评的基石是信任。用户写下真实感受,是相信能帮助其他陌生人;平台聚合信息,相信其公正性能赢得用户;商家接受公开评价,是相信透明市场会奖励真正的好产品、好服务。然而,这份契约,正被花钱买来的“水评”、折扣换来的美言和恶意差评持续蚕食。
更棘手的挑战,则在于平台的双重角色。它既是维护真实性的“裁判”,又是追求流量与收入的“选手”。一个看似繁荣的内容生态,即便掺杂水分,短期内也确实能带来更漂亮的数据。如何平衡这对矛盾,极大考验着平台的决心与智慧。
新玩家如果想破局,就不能只在功能上复刻,而必须在信任机制上重构。与其宣传“用户最多”“增长最快”,不如用更聪明的算法识别虚假,用更坚定的规则约束刷评,通过消费凭证、行为分析等手段,让真实声音被听见。
点评是门流量生意,但它更是一门关于信誉的长期生意。平台争夺的,表面是点击与停留,内核却是人心与公信。一旦信任流失,或者压根儿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数据再漂亮的推介、界面再华丽的榜单,恐怕也只能自娱自乐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