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未来工厂的主角?

2025-11-25 08:32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谁是未来工厂的主角?

2025年11月25日 08:32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蒋菡

开栏的话

智能化浪潮奔涌向前,为实体经济转型注入蓬勃生机,也为产业工人成长开辟了全新赛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明确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为企业转型破局、职工能力提升指明了路径。

契合时代趋势、响应行业需求,《工人日报》即日起推出《智能化在企业》系列报道,全景解码企业智能化转型实践,追踪传统制造业通过智改数转破解生产痛点的新成效,聚焦新兴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活力,关注未来产业智能化探索的新动向。同时,报道将持续关注产业工人从“凭经验”到“懂数据”、从“操作工”到“技术师”的转型故事,彰显数字技能提升带来的成长蜕变。期待这组报道搭建起政策传递、经验互鉴、力量凝聚的传播桥梁。欢迎各方垂注。

走进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中大挖装配车间(以下简称装配车间),扑面而来的是清爽且颇具科技感的工业灰。一左一右两条车架生产线上,一台台工业机器人在各自的工位上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外来者一时分不清哪个是被装配的部件、哪个是执行装配任务的机械臂。身穿深蓝色工服、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人穿插其间,好像成了配角。还有“抢戏”的——不时驶过一台或高或矮的AGV(自动导向搬运车),将各种零部件运往指定工位。

“我们可以实现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11月13日,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工艺部副经理欧阳书荀不无自豪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现在整个土方机械园使用了280台工业机器人、近300台AGV,工人近1000名。

主要研发制造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中联重科,现有26个国内工业园区和13个海外研发制造基地。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中联重科打造未来工厂的核心载体。欧阳书荀介绍,作为中联智慧产业城“首开”项目,土方机械园在全球首次实现了挖掘机全流程智能制造,首次实现了70余种型号挖掘机的高效共享混流生产,首次实现了挖掘机、起重机、泵车和高空作业车的跨品种协同共享联动,形成了“以一带三”的工程机械行业共享制造新模式。

1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5年度领航级智能工厂项目培育名单》完成公示,全国共有15家企业入选,中联重科以“挖掘机共享制造智能工厂”项目跻身其中——该项目即土方机械园。

像交响乐团

参观装配车间的第一步是“抬头看”——钢板拼成结构件之后,通过空中物流运至这个车间,不仅节省人力,还可以避免人工搬运造成的漆面损伤。

沿中央通道往前走,左侧装配上车架,右侧装配下车架。“上车架涉及很多线束的插装,所以工人更多些;下车架主要是装轮子、拧螺栓,大都由机器人完成,只有很少的活需要工人干,像行走马达、回转接头接管,机器人还干不了。”欧阳书荀说。

下车架装配由翻转工位开始。在挖掘机生产过程中,一台下车架轻的有4吨重,重的达12吨。以前靠人工翻转很费力气,耗时长,还非常危险。现在有了双立柱式翻转机器人,原来20分钟才能完成的活,现在最快3分钟就能完工,而且在落位的时候,它能准确地落在有轨运输小车上面,精度达毫米级。

在马达安装工位,操作工陈晓强按下按钮,机器人就开始安装螺丝了。“拧螺丝时间长了腰痛,这样的脏活累活现在基本上都让机器人干了!”陈晓强笑着说。

再往前走,机器人在涂胶。“以前是工人拿着胶枪围着车子转圈把胶涂上,如果涂得不均匀,会影响密封性,现在机器人涂得更均匀。”欧阳书荀说,过去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两个人,3分钟,现在只要1台机器人,1分钟。

接下来是履带安装。“这里采用国内唯一一台全自动的履带卷铺设备,是我们自行设计的。”欧阳书荀说。

上车架和下车架合体是这个车间的关键一步。这个过程以前是最耗时费力的,现在智能化的吊装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搬运和精准对位,原本5个人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现在只需两人,并且一次交验合格率能达到100%。

“整个中联智慧产业城的几千台机器人像一个交响乐团,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一‘乐团指挥’的统一调度下协同完成任务。”中联重科中科云谷总经理曾光说。

挑战无人区

2019年8月30日土方机械园动工。新智能工厂的定位是“全球领先”。

“既然要‘全球领先’,你要比所有挖机工厂都做得更好,没有太多可借鉴的,只能去创新去突破,这比较有挑战性。”欧阳书荀说。

智能化转型渐次展开:设备互通方面存在“数据孤岛”现象,通过自主研发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互联;关键工艺数字化建模困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在物料单元,通过智能物流系统提升配送精准度。

供应链协同是一道难题,300多家配套企业要同步智能化改造。传统模式下供应商响应周期长达72小时,他们通过建立“1小时供应链生态圈”,部署5G+MEC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最终将紧急订单响应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4小时,缺料停工时间下降82%,年节约成本超5000万元。

2022年土方机械园批量投产。这里共规划智能生产线61条,其中黑灯线4条,实现关键工序数据采集率100%。

每台挖掘机有超过4000个零件、370多套制造工艺。土方机械园的同一生产线上,能混流生产70余种不同型号的挖掘机,甚至可以将产能共享给起重机、泵车等其他工程机械产品。

未来会怎样

在装配车间的一角,一台轮式折叠人形机器人正在练习分拣。桌子上摆了30多个零部件,它根据指令抓起一个,再移动到一旁将其放到柜子上。

“我们平时是在远程运营平台上检查它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算法工程师龙晓宇说,他们会把相关数据收集起来,再加到训练集里去训练模型,不断迭代,现在的分拣精度已经比公司首次发布人形机器人时提高了5%左右。

中科云谷机器人研发中心算法研究所副主任童兴告诉记者,中联重科自2024年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建有上百个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今年8月开始在机加、上料、自动分拣和预装配等场景开展试点应用。

一家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是怎么想到自己来造人形机器人的?“这是技术积累的自然延伸。”曾光说,中联重科在重载机械臂的精确控制、动力系统设计上拥有数十年经验,可快速迁移至机器人关节模组与整机研发中。

这更是战略层面的未雨绸缪。“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能为公司开辟未来增长曲线,增强抗风险能力。”曾光说,通过人形机器人推动智能制造,可反哺中联重科自身的未来工厂建设,实现更柔性、高效的生产模式。

在此过程中,将高技能工人的经验“喂”给AI,是机器人真正融入高端制造业的核心。

童兴以焊工为例介绍说,第一步是经验数字化,为焊接师傅配备数据手套、动捕设备、高精度视觉相机等,将焊接经验拆解为多维度的、同步的、可视化的数据流。“传感器会精确记录焊接师傅持焊枪的角度、手腕的微小抖动,以及针对不同板材厚度、不同焊缝类型,焊接师傅所选择的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核心参数。”

然后是模型学习与提炼。不是简单地复刻焊接师傅的某一次操作,而是要从成千上万次操作中提炼出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决策逻辑。

接下来是仿真验证与迭代。在虚拟环境中,模型会面对成千上万种随机生成的焊接场景,并在这里反复试错。

最后,将优化后的“焊接专家模型”部署到实体机器人上,机器人实际执行焊接任务后,其身上的传感器会继续收集焊接结果,并与焊接师傅的评定、自动化质检系统的结果一同反馈回云端大模型,开启新一轮的训练优化。

“我们对未来工厂的规划远不止于单点替代,而是旨在构建一个深度融合、高度柔性、自我进化的智能制造新范式。”曾光说。

目前土方机械园92%的焊接工作可以由机器人完成,还有8%机器人难以触达的部位得靠人工。随着机器人的进化,未来的工人只要“按个按钮”就行了吗?

欧阳书荀认为,在高度智能化的工厂里,工人需要掌握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如工业软件操作;要具备人机协作技能,如机器人协调编程、AGV异常处置、智能夹具参数调整等;还有数据分析能力,如工艺参数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质量追溯等。

“我们组织了大量的知识技能培训,目前已构建三级实训中心(基础技能培训、专项提升培训、大师传承培训)进行不同技能等级的培训。”欧阳书荀说。

曾光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未来工厂:机器人将7x24小时执行那些对人类而言枯燥、危险或精度要求极高的工作。例如在深夜无人的车间,机器人按预定路线进行巡检,通过红外热像仪检测设备过热预警,并执行简单的润滑、紧固等预防性保养任务。而工人将从重复、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数字指令同时管理数台机器人,在控制室监控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处理系统无法决断的异常情况,并持续训练和优化机器人的技能。

你说,谁会是未来工厂的主角?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