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作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部署。推动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应从哪些方面发力?如何以就业为桥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
人社部近日下发通知,部署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这次选定的39个试点城市,基本覆盖我国经济大市和制造业重点区域,普遍具备较大规模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集群、比较发达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基础等条件。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健全制造领域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机制,被明确为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
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门类,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已实现长足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7.4万家,从业人员109万人;“十四五”时期,全行业年均为3亿人次劳动者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5000余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支持。然而,行业发展中还存在服务同质化程度高、人才匹配精准度低、新技术融合薄弱等问题,供需短板亟待补齐。
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把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纳入“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供给方式,统筹谋划推动试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稳定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突出,外部环境变化也将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在此背景下,《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构建就业友好型社会,应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创造高质量岗位的核心抓手。”他建议,依托数字平台和“AI+就业”降低就业摩擦,提升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通过大规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应对技术变革;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作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的重要支撑,将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与就业生态作为就业友好的制度性抓手。
为打造更利于就业的发展模式,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协同配合,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岗位、扩大招聘规模;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培育新职业、开发新岗位,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就业形势的监测和评估,全面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新技术发展给就业带来的各种影响。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前不久,北京、广东、成渝地区分别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虽然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各有侧重,所需人才资源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链中的人才紧缺程度均为最高。这一现象直观反映了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核心——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的错配。
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十五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将持续提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孕育成型,不仅将重塑经济发展格局,更将为就业领域开辟出广阔蓝海。同时,劳动者技能素质面临更高要求,使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紧密贴合产业发展实际,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我国持续多年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向4200多万人次的企业职工、3100多万人次的农民工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有力推动了劳动者素质与产业同步跃升。
企业是用人大户,如今已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中发挥主体作用。为提高培训有效性,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应运而生。作为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首批链主培育单位,广汽集团推行的“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
“目前,我们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已形成稳定的人才输送通道,持续培育出一批懂技术、能创新、肯扎根的高素质青年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了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招工难’与青年‘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广汽集团工会副主席祝春介绍。
稳定重点群体就业
就业关乎千家万户衣食冷暖。未来5年,新增就业人口持续高位增长,需多措并举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强化择业和用人观念引导。
“拓展青年就业的渠道,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线来进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说,伴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出大量新职业新岗位,为广大青年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
面对新职业蓬勃兴起的未来,张成刚表示,应加快新职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鼓励和支持新职业相关的企业、平台、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发展壮大,推动传统行业与新职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重构,为新职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期,人社部新组织开发完成了95个国家职业标准,并正式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这批国家职业标准有3个特点:满足新职业快速发展需求,满足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培养需求,满足民生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需求。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翟涛介绍,人社部加大了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职业标准开发力度,向社会提供清晰的职业能力图谱,劳动者可以对照标准,了解从事这个职业自己“应该会什么”“应该掌握什么”。(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