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针对流动摊贩散乱、扰民、易反复、难根治等特点,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探索柔性执法与活力激发并重的治理路径,创新推出“潮汐式”管理模式,采用“创新管理+温情引导+常态整治”的多元管治模式,开展流动摊贩集中经营规范工作,促进城市环境质量与群众宜居品质双向提升,赢得了摊贩和市民的称赞。
在不少城市,流动摆摊成本低、经营灵活、性价比高,在解决就业、方便生活、流通商品、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在增强城市经济韧性与增强城乡就业弹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年轻人选择通过流动摆摊来练手,积累经验和资金。
不过,其数量大且组织松散,如何管理好流动摊贩是城市治理的难题。西宁市城东区“潮汐式”管理的创新尝试,体现了柔性执法的有效性,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要做到问计于民。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为了将好事办好,应采取上门走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广纳民意,了解市民的看法与购物需求,以及流动摊贩的现实困难与生活诉求。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地勘察,摸清路段现状与规律,建立详细底数台账,精准掌握摊贩数量、经营高峰、主营品类等关键数据,以多维度、多视角的信息收集与分析,为制定凝聚共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要有创新意识。西宁市城东区综合“时间—空间—人群—需求”等因素,将8处适宜场地划为动态集中经营区域,动态调整公共空间使用时间段。例如,针对医院周边保交通顺畅的实际需求,将医院附近摊位限定经营时间为早6时至8时及下午3时至6时,旨在在避开就诊高峰的基础上,既满足患者家属的临时购物需求,又保障生命通道畅通。而设在居民小区门口的摊位,则科学设置上午、下午、晚间等多个灵活时段经营,精准对应居民不同时段的购物需求,有收有放,错峰惠民。
流动摊贩“潮汐式”管理创新值得点赞,体现了懂变通、人性化的城市治理和服务理念,显著减少了小商小贩“任性”设摊乱象,实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治而有序的良好局面,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顽症,用规范有序的“潮汐摊位”汇聚成特定时段的“热闹市集”,让城市烟火气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