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了“新农具”,让藏在深山里的“土味”销往全国

2025-11-21 08:10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手机成了“新农具”,让藏在深山里的“土味”销往全国

2025年11月21日 08:10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黄仕强

阅读提示

通过“定制化培训+一对一陪跑指导”的带教机制,重庆“巴渝新农具计划”帮助乡村“新农人”从零起步快速掌握电商运营能力。在培养具备现代经营能力创业者的同时,助推流量转化为销量,打造出规模超千万元的增收新矩阵。

“家人们,这都是我从村里收来的散养土鸡下的蛋,虽然个头不大,但是既好吃又能吃得放心!”每到傍晚,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的一间农家小院内,马向栋就会用质朴的乡音开启手机直播,熟练地介绍从乡亲那儿收来的土鸡蛋、腊肉、蜂蜜等农特产品。

曾经藏在深山里的“土味”,如今通过手机屏幕销往全国各地。“我以前在外地务工,两年前决定返乡创业,正好赶上‘巴渝新农具计划’,让我真真切切尝到了数字时代的甜头。”马向栋说。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这样的景象正在巴渝大地的各个乡村上演,背后皆源于一个主题为“巴渝新农具计划”公益项目的开展。

陪跑式服务助力从零起步

“刚开始直播时,观看人数寥寥,辛苦忙活几个小时也卖不出几单。”回忆直播卖货之初的困境时,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长兴村重庆何航鞋业负责人何财明记忆犹新。就在他苦苦寻求突破时,“巴渝新农具计划”给他带去了希望。

据了解,“巴渝新农具计划”公益项目由重庆市慈善联合总会、重庆市乡村振兴基金会、腾讯西南总部于2023年联合发起。项目以乡村人才数字化培训为切口,立足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推广数字办公应用、数字协作、短视频、电商等数字化工具,提高农户的产品营销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经营能力的“新农人”,建设产业兴旺的“新农村”。

“我们采用‘定制化培训+一对一陪跑指导’的带教机制,该模式能帮助‘新农人’从零起步快速掌握电商运营能力。”重庆市乡村振兴基金会理事长王义北介绍,培训分为三阶段:首阶段为线下集中授课,第二阶段遴选优秀学员参加50天线上陪跑训练,第三阶段则聚焦有潜力的学员,深入学习视频号运营与直播带货等技能。

通过系统的运营培训,何财明的事业迎来转机——账号发布的两条短视频火了:一条介绍丝瓜络布鞋的短视频获得3.5万点赞,另一条记录丝瓜络鞋垫诞生过程的视频获得了2.1万点赞。同时,视频号的粉丝量也快速增长。

“项目让一大批乡村数字化‘小白’成为掌握数字化工具的‘新农人’,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培训模式的新方法。”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实现了“启发农民主动学与培训老师督导学”“技能培训与农民就业”“培训一人与带动一方”的有效结合。

掌握改变生活的数字技能

流量迅速转化为销量。何财明透露,目前每场直播都能卖出数万元,每双鞋的利润可以达到25%。生意红火后,他进一步打通“从田间到车间再到直播间”的全产业链:流转300亩土地种植丝瓜,使农户亩均收入翻番;车间聘用100多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一为脱贫户、低保户;直播间团队成员中,有人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巴渝新农具计划”不仅为乡村创业梦想提供沃土,更让众多普通村民掌握了改变生活的数字技能。

在重庆酉阳,“唐老腊”腊肉已小有名气,每场直播销售都能稳定在3000元左右。品牌负责人唐陈坦言,从最初试水直播带货的生疏,到如今生意越来越红火,离不开“巴渝新农具计划”的一路护航。

唐陈曾是一名货车司机,2019年返乡创业卖腊肉。面对陌生的直播带货领域,他一度茫然。2023年加入了“巴渝新农具计划”后,项目团队带着他系统学习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技术,培养场控话术、排品逻辑、节奏把握等技巧,帮助他一步步从“门外汉”成长为对带货销售和运营游刃有余的“直播达人”。

近日,“新农人·正发光”巴渝新农具星光大典在重庆举行。活动现场,几位参与项目获益的代表走上舞台,分享自己的成长与蜕变:他们有的成为年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的“带货达人”,有的成为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知名网红”,有的则通过直播带动身边的村民共同致富。

“当我们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把村里的产品卖出去,乡亲们就不用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少了,空巢老人也不再孤单。”在巴渝新农具星光大典现场,“新农人”代表们谈及变化时,话语中满是感慨。

打造逾千万元增收新矩阵

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在重庆乡村的广袤大地,“新农人”正在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在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剪视频、做直播已成为钱建霞的日常,她每天琢磨着怎样把更多的农产品卖出去。曾是一名普通家庭主妇的她,在加入“巴渝新农具计划”并接受直播带货培训和50天陪跑式服务后,俨然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带货主播。

像钱建霞这样的获益者,重庆乡村比比皆是:在酉阳,石正伟带领团队认证了视频号服务商资质,为300余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培训3000余人掌握视频号自媒体运营能力;在石柱,俞宏盛专注本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为当地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从“一盏灯”成长为照亮同乡增收路的“一束光”;在万州,赵妍熙成了“万州玫瑰香橙”的代言人,账号宣传视频播放量超百万,带动300余位村民就业增收……

据统计,“巴渝新农具计划”公益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已在重庆市16个区县深入开展数字赋能专业培训超千场次,受益群众达到8.2万人次,成功打造出规模超千万元的增收新矩阵。

一方小院就是直播间、一张四方桌就是柜台、一部手机就是连接山内山外的窗口……如今,村民们围坐着学习新的数字技能,一箱箱农产品整装待发。从“培训一人”到“带动一方”,“巴渝新农具计划”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路径。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