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着力点

2025-11-18 08:00 来源:新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找准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着力点

2025年11月18日 08:00   来源:新华网   

摘要: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能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实践遵循。本文提出,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找准着力点,在绿色科技创新、绿色金融赋能、绿色人才队伍建设、绿色保障机制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要求,更是保护农业资源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找准着力点,在绿色科技、绿色金融、绿色人才等重要方面精准发力,解决农业绿色转型中的痛点难点,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

一、着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农业绿色转型面临着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约束趋紧,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等问题。绿色科技创新是破解这些现实难题的一把钥匙。一方面,绿色科技创新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农业生产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绿色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使农业生产模式由高投入、高污染向低碳、绿色转变,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着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一是强化农业前沿技术的突破性创新。顺应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趋势,聚焦人工智能、干细胞、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颠覆性前沿引领技术,为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核心驱动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成果向全产业链各环节渗透,促进技术、资本、数据等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加快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向现实农业生产力转化。三是深化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聚焦精准施药施肥、精准饲喂、清洁生产等环节,推广容易让农民接受和应用的低成本、易操作的绿色农业技术,激发农民使用农业绿色技术的积极性,缩小农民与农业绿色生产之间的距离。

二、强化绿色金融赋能

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建立以现代化绿色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资金的有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2]。绿色金融运用市场手段,通过优化资金配置,调节资金流转向绿色、低碳领域,激励农民发展绿色养殖、进行农产品绿色加工等绿色产业,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现代化绿色农业建设,协同发展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着力强化绿色金融赋能。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绿色金融需求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对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农业绿色转型中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二是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借助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等多种工具,提供有针对性的绿色金融服务,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化绿色农业对资金的不同需求。三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体系。现代化绿色农业依然面临洪涝、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以及市场影响等社会风险,通过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有助于全方位提升现代化绿色农业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减少经济损失。

三、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作为劳动者中的骨干群体,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绿色人才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在促进绿色发展理念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的同时,绿色人才通过持续的教育引领,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农民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农村生活低碳化。另一方面,绿色人才是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推动者。运用绿色技术、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将农业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经济优势,推进“两山”理念转化,为可持续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着力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培育生态文明时代新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专业教育”的耦合知识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的绿色人才培养体系,让大学生成为胸怀“绿水青山”的时代新人,积极投身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二是强化职业院校“桥梁”功能,培养复合型绿色人才。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校企合作等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开发以提升绿色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与实训项目,培养更多复合型绿色技能人才,满足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绿色技术人才的需求。三是夯实基层推广体系的“终端”效应。整合农村乡土专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人员等多方力量,通过农民田间学校、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等平台,将绿色发展理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农业绿色技术,确保农业绿色转型的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扎根乡村沃土。

四、建立健全绿色保障机制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业绿色转型的基础,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制度框架初步建立,科技支撑更加有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着力建立健全绿色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生态立法理念,坚持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建立一套从农业投入品到农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法律体系,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全方位法律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以源头管控、过程监控、末端修复为原则,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农业资源节约制度、农业生态修复制度,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持续保障,确保“绿水青山”常驻。三是依法营造激励与约束并存的制度环境。坚持内在自觉和外在约束相统一,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农业生态奖励制度,对保护农业资源和运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行为或个人进行奖励。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必须依法依规对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损坏农业自然资源的领导干部进行追责问责。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农情,又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找准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着力点,正确把握农业经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节约农业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4年)基金项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江西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4KS10)]

作者:刘香玲

审核专家:武云

关键词: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点

所在单位: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