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咨询发布的《GEI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我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占全球近三成份额。我国独角兽企业已告别单一的商业模式创新,展现出前沿技术突破、全产业链赋能与协同共生集群发展的新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未来5年,培育发展独角兽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任务。
独角兽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放眼全球,各国独角兽企业已经步入竞相发展的“大潮”。我国独角兽企业背靠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走出一条与欧美发达国家迥异的发展路径。美国硅谷独角兽企业侧重于底层架构与原创技术“从0到1”的突破,而我国独角兽企业则更善于将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从1到N”的快速迭代与规模化落地。欧洲独角兽企业多在细分利基市场深耕,而我国独角兽企业得益于统一大市场的滋养,往往起步就着眼于平台型生态构建,能够迅速达到关键规模,并依托国内完善的产业链实现快速升级。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独角兽企业日益成为专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技术尖兵”,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我国独角兽企业目前还面临一些发展困境。例如,融资难度大、获取外部技术难,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等等。
培育独角兽企业,关键在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一套全产业链的培育模式,从梯度培育、要素保障、金融服务、场景应用四方面精准发力。
构建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关键在于把握企业成长的内在规律,通过精准施策打通从初创到成熟的全流程培育路径,建立“种子—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要根据企业所属赛道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对初创期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助力其突破关键技术;对成长期企业支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重大任务带动其能力提升;对成熟期企业则引导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增强市场话语权。
强化关键要素系统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算力、数据、知识产权与高端人才等新型生产要素正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为此,要着力建设区域算力调度平台,为企业提供普惠性低成本算力服务。创新“数据要素券”机制,支持企业合规获取高价值数据资源。建立知识产权快速预审与运营平台,助力企业完成从专利布局到价值转化的全过程。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面对硬科技企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融资特点,亟需构建与科技创新规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破解研发转化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资金瓶颈。基于此,应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机制,明确早期投资尽职免责细则,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
推动应用场景全面开放。当前,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普遍面临“验证难、推广难”等瓶颈,需要通过制度型开放为创新成果提供真实检验场域和应用空间。为此,应系统性发布应用场景清单,以“揭榜挂帅”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实施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政策,建立政府首购和风险补贴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作者王琛伟 石 颖 分别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