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后浪”更澎湃

2025-11-21 06:34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让创新“后浪”更澎湃

2025年11月21日 06:34   来源:经济日报   魏梦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目前,我国已逐步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形成多元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格局。但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融合不够紧密,有待进一步联动整合。

在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过程中,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与结构均取得新突破。从人才储备量看,科技部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我国创新人才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6.20%,创新人才和群体规模稳步增长。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北京市发挥首都优势,依托“科技新星计划”强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各个年龄段尖端科研人员的多梯队、全过程选育体系,截至目前已培养32批超3000余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浙江省构建“企业出题、人才破题”的“揭榜挂帅”机制,重点强化青年人才培养,2024年相关财政科技支出达到886.5亿元,培育更多创新“后浪”。

还要看到,高校与产业需求衔接还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更新滞后,导致部分人才所学非所用,无法满足前沿科技对人才的需求。地区间的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愈加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创新发展的不平衡。

更好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应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建立教育、科技、人社部门的协同机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人才计划联动投入,依托新兴科学城建设科教融合园区,集成科研设施、人才公寓与基础教育资源,打造“拎包入住”式服务,做好青年科学家的安居保障工作。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有区别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优化学科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作为人才的输入方、科技的输出方,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提供充足科研资源和先进实验设备,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推动教学成果转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专业、共设课程、共创基地,打造“企业出题、高校揭榜、师生挂帅”模式,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作者:魏梦璐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