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明确“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当前重点领域风险主要有哪些?如何有效防范化解?
构建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十四五”期间,我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相关部门加强常态化监管,形成法定债务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对于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风险逐步收敛。
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化解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仍然较大。“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十五五’时期,应严格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完善地方专项债券管理制度;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风险早识别、早处置、早化解。”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旭红认为,政府债务管理的目标不是简单压债务总量,而是构建既支持发展又可持续的负债结构,使财政政策保持战略回旋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建议,开展好地方债特别是专项债项目的收益核算,提高项目收益水平;发挥好地方债发行市场利率价格的差别定价机制,充分揭示项目风险差别。
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十四五”期间,我国有序处置金融领域一批突出风险点,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外溢和冲击。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十五五”期间,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复杂严峻。“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中央金融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王江表示,要全面加强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从准入到退出全过程全链条监管。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举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将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
“金融领域应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重点防范影子银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及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需综合运用补充资本金、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更加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充实存款保险基金等化险资源。”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必须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加快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认为,要落实好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各项任务,推动形成供应体系健全、要素配置合理、监管制度规范、行业经营稳健的房地产发展新格局。
对于统筹推进风险化解,田轩认为,需构建“防风险—稳市场—建机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金融支持政策缓解房企压力,如扩大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规模等;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市场+保障”双轨制,优化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
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着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下一步,应深化房地产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跨行业、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强化重点房企债务违约预警与处置联动。”田轩说。(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