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十四五”期间,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集群辐射效应不足、产业链条短、融合程度低、品牌建设滞后等诸多挑战。
发展乡村产业,既要推动特色产业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业态丰富的乡村产业体系,也要注重县域统筹,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强化县城、乡镇与村庄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机协同。各地要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强龙头。截至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万家。但是,一些龙头企业在联农带农方面做得还不够。要培育县域产业集群,打造“链主”企业,带动上中下游主体协同发展。以龙头为牵引,依托优势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集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补链条。对农业来说,链条要长,效益才好。要立足特色资源,贯通产加销,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立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县域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进行深度整合,延伸链条,提升附加值,实现乡村产业链的多元化与高效化。
兴业态。除了食物供给,乡村还有休闲体验、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要挖掘农业农村多元功能,将农业向休闲、旅游、养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拓展。例如,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实现乡村农文旅的深度结合,既吸引游客,又带动消费,还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树品牌。农业农村部已开展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农民和合作社参与品牌创建,为农产品“梳妆打扮”,打造高附加值的农业品牌。为此,要改善乡村交通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开拓电商平台和互联网销售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兴业、强县、富民”目标的现实路径。在实践中,尤其要注重联结和带动农户发展,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获得产业收益,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双赢,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者:金观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