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本报湖北宜昌11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11月19日下午,由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发起的“校媒记者探访企博联展计划”首场直播,在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三峡工程博物馆举行。中青校媒记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曾伊可和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郑雯双通过直播,带领观众探访三峡工程的“前世今生”,观看人次超30万。
“自西汉到清末的2100多年间,长江共发生214次洪水,平均每10年一次。”三峡工程博物馆运行保障部刘逸飞介绍,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三峡工程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2020年8月20日,三峡工程成功抵御了建库以来最大洪峰,守护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工程馆,三峡大坝混凝土芯样陈列在展柜里。博物馆藏品管理部熊傲介绍,三峡建设者严控质量,在大坝中埋设1.2万余支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控。“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最大水深达60米,综合难度为世界之最。我们首创深水平抛垫底等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级难题。”
展柜中有一套密密麻麻记录着计算数据的笔记本,刘逸飞介绍,这是郑守仁院士的工作笔记。这位被称为“三峡之子”的长江委总工程师,带领团队攻克了大江截流等关键技术难题。
水电馆内,68位水电院士的照片墙引人注目。“张光斗院士在抗战初期放弃哈佛深造机会毅然归国,陆佑楣院士提出‘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号召,最终升华为三峡精神……”博物馆宣传教育部方正艳说,“他们是中国水电事业的开拓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为我国水电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筑起了我国水电发展的精神丰碑。”
在好奇水电研学中心,中青校媒记者在“自然水利工程师”游戏中用树枝搭建水坝,通过“磁力发电”装置点亮城市模型。博物馆宣传教育部李冬梅表示,互动展区将复杂的水电知识转化为趣味探索,旨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为实现“双碳”目标培养未来的工程师。
中国水电“走出去”,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三峡集团承包建设的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就是案例之一。郑雯双感慨:“我看到了超级工程的规模,更感受到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担当。”
“校媒记者探访企博联展计划”旨在组织校媒大学生记者走进企业博物馆、展厅等场所,通过直播方式传播企业历史与文化,搭建青年学生与产业一线沟通的桥梁,发挥“以产启智、以创育人”的实践教育功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0日 07版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