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业界形成共识:6G已经进入从实验室构想走向产业落地的关键期,全面赋能千行百业与大众消费市场,有望成为“十五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
技术试验进入新阶段
不久前,业界首个面向6G的多站多智能超表面(RIS)组网试验在北京延庆完成,为6G广覆盖与无缝衔接技术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中国电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RIS即插即用、按需部署的方式,可以有效满足6G直播、智慧巡检等场景的业务连续性要求。
这是我国6G技术试验进入新阶段的一个缩影。日前举办的2025年6G发展大会,传递出我国6G发展的最新进展:目前我国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300项关键技术储备。业界普遍认为,6G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
“6G将向更强性能、更高智能、更广覆盖等发展演进,催生通智融合、通感融合、星地融合等新场景。同时,6G将从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扩展到与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的跨域融合,实现人、机、物、智能体的全面高效联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
面向这一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政策端、产业端协同发力,加快6G前瞻性研究和部署,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获悉,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体系化推动6G系统设计、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等创新研究,广泛开展6G技术征集。此外,我国汇聚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百余家单位合力,组织全球主流设备企业全面参与6G技术试验,协同推进6G创新发展。6G推进组与欧洲6G-IA、韩国6G论坛等组织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6G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探索等。
“今年是6G标准化研究全面启动之年,6G发展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张云明表示。面向未来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要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融合技术方案研究,一体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培育等工作,为6G标准化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深化移动通信产业和关联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强化资源集聚和产业协同;发挥应用牵引作用,前瞻布局和培育6G融合应用产业生态。
终端创新成产业抓手
6G手机什么样?从2G、3G时代的功能机,到4G、5G时代的智能机,移动通信每一代演进无疑都与终端能力的显著提升紧密相伴。业界普遍认为,终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推动6G产业落地的核心抓手。
“6G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网络能力,更体现在终端的表现上。用户才是最终评判者。”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认为。
在业界看来,6G手机大概率是内置端侧大模型的AI手机,之后还将出现功能更强的智能体手机。而目前我国主流手机厂商都已悉数推出AI手机产品。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的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AI手机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比例为16%,到2028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54%。
6G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也将产生颠覆性的变化,最直观的感受是从5G时代的“观看视频”变为“进入视频”,从远程沟通变为场景共处。“AI+XR(扩展现实)有望成为6G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
因此,6G终端将不仅仅是手机,而是向着多种智能设备协同的趋势演进,包括眼镜、耳机、手表、自拍杆、智能家居等。同时,车载终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汽车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将是移动的无线枢纽,成为6G终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6G终端还将包含无人机机载通信终端、直连卫星终端等。
“未来的6G终端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具备端侧AI能力、支持虚实融合的智能中枢。”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指出。
工业领域更是6G终端创新的重要场景。邬贺铨认为,智能体工业模组将成为6G时代关键应用之一,包括设备故障诊断、全厂调度等能力,都将通过智能体工业模组实现。
全球终端产业链在6G时代将迎来重塑。从高性能芯片、显示屏、内存等关键器件,到操作系统、大模型等根技术,再到办公、娱乐、购物等各种应用,产业链上下游都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三大运营商,华为、中兴等企业都已在6G产业链展开布局,英伟达、沃达丰、苹果、三星等国际企业也在加码6G投入,全球6G产业竞赛已悄然拉开帷幕。
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未来需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6G发展新生态。”邬贺铨强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