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大事】别给横向补偿贴上“割肉”标签

2025-11-20 06:25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粮食大事】别给横向补偿贴上“割肉”标签

2025年11月20日 06:25   来源:经济日报   

粮食产销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已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大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标志着该机制已步入实施轨道。然而,这一旨在平衡产销区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却被曲解为“劫富济贫”。只有彻底走出这种认知误区,凝聚共识,才能推动横向补偿机制有效落地、行稳致远。

一些人给横向补偿机制贴上“劫富济贫”的标签,本质上忽视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逻辑关联与历史形成的分工格局。

主产区为了严守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底线,限制高效益的非农产业发展,财政收入有限。长期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也带来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治理成本高昂,进一步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反观主销区,凭借地理区位优势与先发优势,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无需投入大量土地与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却能以较低成本从主产区获取稳定粮源。主产区持续地粮食输出,为主销区节省了巨额的土地机会成本与财政支出,实质上形成产区对销区的“隐性补贴”。这种“产区输出、销区受益”的格局,不断拉大产销区发展差距,若放任不管,终将动摇粮食安全的根基。

从目前来看,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问题依然突出。我国虽然建立了中央对产区的纵向补偿机制,但在落实中仍然存在短板与不足。一是难以精准量化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付出的实际代价,补偿标准与真实损失不匹配。二是无法激发主销区节约资源、反哺主产区的责任意识。三是无法构建起产销区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纽带。实施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正是对纵向补偿机制的重要补充,形成对主产区“纵横结合”的利益补偿机制。该机制既能为主产区引入新的资金渠道,缓解财政压力,又能促使主销区形成节约集约的消费观和发展观,推动双方从“单向输血”向“协同共生”转变。

实施产销区横向补偿,应着力构建“资金+产业+技术”多维补偿体系,推动形成产销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新局面。资金方面,主销区补偿资金应精准用于主产区粮食产能提升、生态修复和农民收益保障。产业方面,鼓励主销区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共建冷链物流设施,既能增强自身供应链韧性,又能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增值收益留在产区,提升产区自我发展能力。技术方面,支持主销区与主产区共建农业科研平台,推广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粮食产业科技含量。实践证明,这种多维补偿可有效激发主产区内生动力,实现从利益补偿到利益共创的升华。

产销区横向补偿,绝非“劫富济贫”,而是“等价交换”“共建共享”。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投入与制度创新。实施产销区横向补偿机制,是对市场失灵的矫正,是对社会公平的彰显,更是对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战略投资。这一机制不是要让主销区“割肉”,而是让其为获取稳定粮源支付合理的费用;也不是让主产区“躺平”,而是为其持续地输出粮食提供再生动力。

实施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是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必然面临观念和技术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唯有以坚定的改革决心,通过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才能最终构建起产销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粮食命运共同体,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作者:刘慧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