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贺兰山下新生活

2025-11-20 06:11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符仲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贺兰山下新生活

2025年11月20日 06:11   来源:经济日报   □ 本报记者 马呈忠

  走进贺兰山下的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富宁村,55岁的村民王晓玲把二层小楼打扫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天气寒冷,室内却温暖如春。“以前羡慕城里人住楼房,如今城里人反过来夸我们住上了小别墅。”说起生活的变化,王晓玲喜上眉梢。

  2007年,王晓玲一家从固原市西吉县搬迁到富宁村,借钱盖了3间砖木结构的平房。这两年,村里实施村庄更新计划,新建了58套抗震宜居新房,王晓玲的房屋在改造范围内。新房是“交钥匙工程”,王晓玲一家从平房搬进了宽敞安全的二层独院小楼。屋顶安装的分布式光伏板,每月能带来二三百元的电费收入;冬季取暖也用上了清洁高效的空气能热泵,手机上一点即可使用,干净又省心。“过去烧柴烧煤,屋里脏,还不暖和。现在每月光伏上网的电费收入,差不多就够支付取暖费了,再也不用为过冬发愁。”王晓玲说。

  在富宁村农业产业示范园,49座设施温棚里暖意融融、生机盎然。罗志安的10座温棚中,无花果、蓝莓、樱桃等水果作物长势喜人。“南果北种投资大、风险高,可种好了收益也相当可观。”罗志安说,刚进入盛果期的一棚大樱桃就带来20万元收入。

  南方水果娇贵,对温度等技术条件要求严格,在北方种植难度不小。为了让这些水果在富宁村扎根,罗志安对温棚进行了控温、水肥一体化等自动化技术改造。相比传统设施农业,用工更少、管理轻松。“乡村发展农业,既要瞄准高科技、高产值,也要注重规模化发展。”罗志安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打个样”,让村民看到现代农业的前景,积极参与进来,扩大种植规模。

  为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近年来,富宁村聚焦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帮扶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设施农业的联农带农机制,重点培育车厘子、无花果、蓝莓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就业基地引进了服装、包装、灯笼等加工企业。目前,这些产业已带动上百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

  漫步富宁村,农家院落、公共停车场、养老服务中心等建筑物屋顶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近年来,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的帮扶下,村里陆续建成了13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如今,村委会办公用房已全部使用光伏绿电,年均节省电费超过8000元;新投用的智能充电车棚,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开上了新能源汽车;“光伏+空气能热泵”的清洁组合,让冬季取暖变得高效又环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为我们建好富民新村指明了方向。”富宁村党支部书记郭嘉说。

  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从银川市区前来富宁村体验水果采摘的市民日益增多。村子坐落在贺兰山脚下,周边有西夏陵、镇北堡西部影城等优质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下一步,我们将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建一条300米长的光伏长廊,实现生产环节绿电全覆盖,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的品质与效益。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建设特色乡村民宿,让城里人愿意来、留得下、待得久,带动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郭嘉满怀信心地描绘着绿碳示范村的新图景。(经济日报记者 马呈忠)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