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河子市以“逐绿向新”的坚定姿态,开启了能源结构与产业形态的新变革,其经济总量与增长贡献率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持续领跑。但同时,也面临着电网建设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产业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问题。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从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不断深化能源体系改革,构建智能化基座。光伏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提出严峻挑战。石河子市大型光伏基地大多分布在周边县市,现有输电线路容量和覆盖范围有限。应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提升输电能力,改造升级原有输电线路,提高线路稳定性;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提升本地消纳能力,鼓励企业提升绿电使用比例,提高能源效率;加快技术创新与储能设施配套,鼓励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更加灵活可靠的储能系统。
强化产业链韧性,推动集群式发展。尽管石河子已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但其工业结构偏重、产业链条偏短的问题仍不可忽视。在产业招商与培育上,应更加注重延链、补链、强链。针对传统工业,应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针对新能源产业,应通过精准招商和政策扶持,引入关键配套企业和技术,补齐产业链短板;还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手段,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激发创新源头活水,打造产业培育沃土。产业向新,根本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一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出台更具针对性、更灵活的支持政策,设立更多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构建“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住房、子女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保障,让各类人才能“落地”更能“扎根”。同时,要借助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为新兴产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共建研发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耿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