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下,重庆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连片的桑树生机盎然,蚕农们穿梭其间采摘桑叶,一派忙碌景象。“以前这个地方石头比土多,种啥都长不好。现在栽桑养蚕,不仅生态变好了,一年还能赚10多万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双龙村村民蔡正波向记者说起养蚕带来的变化。
如今,双龙村桑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鲜茧年产量超过2万斤,是蚕桑大村。然而在过去,这个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由于石漠化严重,坡陡土薄,村民们在石头缝里种庄稼。”双龙村党支部书记谢鹏飞说,栽桑养蚕让石头山上长出绿色产业,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1.5万元。
黔江区属喀斯特地貌,是全国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近年来,当地坚持因地制宜,在石漠化区域大量栽植桑树,蚕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有力破解石漠化治理与村民增收两大难题,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目前,黔江全区共有桑园面积9.5万亩,年产鲜茧约800万斤,蚕桑产业覆盖24个乡镇,带动1.5万农户栽桑养蚕,户均增收超过3万元。今年前三季度,黔江蚕茧产量达682万斤,同比增幅5.46%,蚕农售茧收入达1.8亿元。
在黔江区太极镇李子村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里,智能化控温技术让小蚕培育变得轻松起来。“过去,村民靠烧柴火或者洒水来控制温度,小蚕成活率低且品质不一。如今整个培育过程科技化,育出的蚕种整齐健壮。”李子村党支部书记汪文锐说,小蚕在工厂里经过10天左右的培育后,将被分发到标准化养蚕车间和村民自家蚕棚里继续饲养成茧。
看到黔江蚕桑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不少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44岁的邬旭光就是其中一员。2021年,他回到太极镇太河村,流转了200亩桑园,搭建了500平方米大棚开始养蚕。经过几年发展,邬旭光家的桑蚕养殖规模已经从最初的每季30多张扩大到了60多张。“区里的丝绸公司对蚕茧进行保底收购,我们不愁销路,养蚕底气和信心很足。”邬旭光说。
不仅仅是栽桑养蚕,黔江区还打造了“桑—茧—丝—绸”全产业链。记者在重庆双河丝绸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蚕茧经过选茧、煮茧、缫丝、复摇等工序,被加工成色泽莹润的白厂丝。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周国凤说,依托黔江区成熟的蚕桑产业基础,去年,公司产白厂丝165吨、产值超7500万元,蚕丝被等丝绸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不少产品还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黔江班列销往国外。
如今,黔江区已建成“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和“山东海通丝绸全产业链加工园”,吸引4家产业链企业落户,涵盖产业链中加工、丝绸、服装、贸易等各个环节。重庆市花神丝绸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浙江的织绸企业,公司副总经理顾惠东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就近采购白厂丝作为原材料,生产丝织品、绸缎等对外销售,年产能250万米,占重庆全市的42.7%。
黔江的蚕桑产业链条,正延伸出更丰富的产品矩阵。通过创新“蚕桑+”模式,桑枝条变废为宝,转化成桑枝食用菌、桑黄、桑叶茶、桑叶面等产品。黔江区蚕业管理总站站长曾玉龙介绍,全区现有与蚕桑及蚕桑生物相关的加工企业15家,蚕桑生物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去年产值超3亿元。
全产业链环环相扣,小桑蚕成为大山区里经济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黔江区委书记罗成表示,黔江将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丝出口基地、全国蚕桑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进一步引领蚕桑丝绸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杨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