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一角。经济日报记者 赵 梅摄
秦岭南麓,甘肃陇南,生态资源富集。近年来,陇南市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融互促为主线,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景区助增收
陇南市宕昌县城关镇立界村位于官鹅沟景区内,这里风景秀美。老曲农家乐经营者曲刘平正与妻子吴秋霞盘点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接待情况。“预计今年总体收入20万元。”吴秋霞说。
曲刘平告诉记者,农家乐是其父母2006年开办的,随着收入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现有27间客房、5间餐厅,可同时接待60人住宿、100多人就餐。
20多年前,官鹅沟景区还没开发,曲刘平家种了几亩田,收入不高。后来,随着官鹅沟景区开发,他们一家才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当地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大力实施荒山造林、森林抚育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工程,强化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建成中药材博物馆和集农业休闲观光、中药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百味中药材示范园,开发了60多个特色药膳和康养旅居游系列产品;通过鹿仁村藏羌风情园、官鹅沟野奢度假酒店、缸沟村羌韵花海建设,一体化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官鹅沟景区接待游客15.82万人次,门票收入791万元。
在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山野菜、核桃等当地特产,还可以自由选择自驾旅游路线。
“我们设置了4条自驾游线路,涵盖全县20个乡镇350个行政村,串联起不同节点,组成了红色文化游、田园观光游、探险游等不同的体验方式。”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建仓说。
官鹅沟和青龙山生态景区是陇南市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的缩影。
陇南市依托优质的生态基础,着力构建“大景区+全域游”发展格局,精心打造“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旅游品牌。陇南市已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和19个国家4A级景区,形成了精品旅游景区体系。
今年1月至9月,陇南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373.42万人次,同比增长27.95%。国庆中秋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50.7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6.35%。其中,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89.42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7.2亿元。
山地农业创财富
在武都区汉王镇佛堂沟干旱山区油橄榄提质增效技术推广示范点,汉王镇汉王街村70岁的村民安蒋贵正在地里忙活。
“以前油橄榄只能在川地种,从2003年开始山上也能种了,1亩收入1万多元。”安蒋贵告诉记者,以前山地1棵树产量300公斤左右,进行“高接换优”品种改良后产量翻了一番。
武都区召林良种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谈召林介绍,示范点种植的阿尔菠萨纳油橄榄品种,今年是高接换优品种改良后第5年。去年,1棵树的产量达700公斤。
“目前,武都区20多个乡镇在种植油橄榄,全区种植面积达64.13万亩,主产区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武都区油橄榄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张涛说。
武都区将油橄榄种植与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紧密结合,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油橄榄不仅绿了荒山、护了生态,还成了“致富果”。
在康县岸门口镇贾家坝村,村民唐建琴正在采摘猕猴桃。唐建琴家2019年种了7亩猕猴桃,去年进入丰产期,亩产3000斤,今年林下还套种了魔芋。
贾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周邦贵告诉记者,村里286户村民,猕猴桃种植户有150户,最高亩产6000斤、收入1.2万元。
在康县绪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车间,工人们在包装猕猴桃。“猕猴桃每天发往兰州、武都、成县、康县、广州、上海等地。”康县绪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守强说,合作社于2017年成立,目前种植猕猴桃70亩。
“我们林下一年四季都有产业,春季有山野菜,夏季有中药材,秋季有野生板栗和猕猴桃,冬季有毛竹。”岸门口镇党委书记杨新颖告诉记者,该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板栗冷藏车间,延长产品销售期。
在2022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两当县,近3年农林产业总产值达到15.42亿元,其中农产品生态溢价达到7.71亿元。
陇南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举措,实施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两年工作计划,发展壮大“5+5+N”产业体系,培育中药材、花椒、油橄榄、核桃、茶叶、苹果、食用菌等农业全产业链。2025年,特色产业总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
绿色矿山塑新貌
在金徽矿业矿区,绿树成荫,花草繁茂。
“粗矿在地下,矿石运出来后粗矿堆场设有淋水喷雾设施,矿石通过全封闭皮带廊进入球磨机,地面没有粉尘。”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管理中心业务主管李小兵说,矿区按照高标准规划建设,采用进路式充填采矿法,用部分废石和尾矿充填采空区,减少对生态造成的影响。
“我们每年将运行成本的4%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投入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截至去年年底,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9258万元。目前,对地形地貌的恢复率达90%以上,土地复垦率达60%,可绿化面积达100%。”李小兵说,他们坚持边开发、边治理,高标准建成一系列休闲观光景点,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地下工厂、地上花园的独特美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此外,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多所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持续推动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管理,有效促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铅锌银等综合回收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3年,金徽矿业成功创建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我们建设之初就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高标准规划、高投入建设、高水平管理。”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向东说。
在陇南经济开发区,甘肃兆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工生产腐竹、响铃卷等豆制品。
“我们生产的腐竹、油豆皮、豆干等豆制品出口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甘肃兆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监王渝介绍,他们引进了全自动成套大型豆制品生产线,可实现年产腐竹1200吨、油豆皮1000吨、豆干600吨,自主研发了豆包生产设备及生产线,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
“目前已有133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规上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陇南经济开发区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倩倩告诉记者,开发区紧盯“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目标导向,围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对农特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医养康养以及鞋服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服务项目的招引力度,努力打造百亿元级产业园。
“我们坚持打特色牌、走创新路,加力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促互进、融合发展。”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表示,2024年全市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9%,“绿水青山”综合效益持续释放,风景真正变成了发展丰景。(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赵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