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支撑作用。为加强金融对物流体系发展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物流、仓储、供应链等商贸流通项目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骨干市场设施、冷链物流基地、乡镇商贸中心、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改造升级,加快推进数字化商品流通建设,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和终端消费成本。探索开发针对农村电商的专属贷款产品,打通农村电商资金链条。金融如何畅通物流、激活乡村经济?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金融机构与业内专家。
资金支持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发展的基础硬件,同时也是发展痛点所在。乡村物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是老大难问题,金融资源能有效弥补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缺口。今年上半年,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物流领域基础设施贷款120亿元,同比增长67%。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冷链、仓储、分拣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和企业自有资金风险大、稳定性不足,企业持续发展动力受限。
物流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金融为乡村物流输血供氧将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其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更在于畅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通道、激活农村经济内生动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共同富裕。在杭州市淳安地区,中国农业银行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覆盖近20个项目,总融资额达30亿元。其中,资金支持的杭州市淳安威坪屏三线公路正式开通后,将威坪镇到县城的通行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20分钟,更方便农产品走出去、游客走进来。
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损耗和成本的共同目标下,各地乡村物流企业和特色产业呈现阶段差异化、需求多元化特征。例如,许多企业是中小型或初创型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缺乏有效抵押物,与传统抵押贷款融资模式匹配度不高,更适配信用贷款、未来收益权质押、订单融资等产品。
银行可针对乡村物流的关键环节设计专项信贷产品,重点支持仓储设施、冷链运输、配送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灵活的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贴现服务,缓解其短期融资难题。专家建议,加强对基础设施融资支持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贷款、产业基金等模式,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很多物流项目建成后还面临运营难题,金融机构的扶持眼光应放长远,从重建设向促运营延伸。董希淼建议,银行可以考虑为项目初期的运营、维护和市场开拓提供一段期限的流动性资金支持,或帮助引入专业的运营管理资源,确保项目不仅能建成,更能良好运转,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合服务创新模式
冷链物流在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平抑价格波动、减少流通损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强调助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关注新建改建项目、冷链物流、电商服务点等多个流通节点。
河北天环现代商贸智慧物流广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供应基地,针对其采购、通关、物流、仓储、资金等环节的金融需求,交通银行河北廊坊分行聚焦龙头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完成融资资金内部户换汇与线上业务串联,并为个体商户推出项目制服务。据介绍,截至2025年6月末,河北天环现代商贸智慧物流广场产业项目制获批贷款15000万元,项目制累计办理商户个人经营性贷款8户,余额3020万元。
乡村物流既有物流园区、多式联运等“大动脉”,又涵盖路网扩建、寄递站点等“毛细血管”。2022年以来,全国各地建设改造县级物流中心1285个、乡镇快递物流站点1457个,全国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已达95%,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县已实现快递当日达。乡村物流的畅通能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就业增收、消费提质、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金融资源也应充分下沉、服务于民。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上虞农商银行布局乡村物流“神经末梢”,帮助建设乡村驿站。上虞农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胡森阳介绍,全行布局近230家驿站,汇集过去分散的物流需求,农产品通过驿站触网上行,工业品和日用品也能下沉进村。“以前寄件得跑到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收寄快递,方便多了。”上虞区下管镇村民杨根生说。
着眼全链条的稳定性,金融机构不仅是资金的供给者,更是资源整合、生态优化的推动者。农业发展银行浙江分行支持的农产品仓储物流项目,将打造涵盖农产品全品类交易、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的一站式农产品批发仓储中心,辐射整个浙南闽北地区。
金融服务需要关注全链条、各环节积极创新。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瑞安农商银行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张晓隆表示,作为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关键环节,交通物流产业的高效运转对乡村全面振兴和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该行针对交通物流企业资产轻量化、供应链条长、资金周转需求高频等特点,组建专属团队、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信贷需求24小时快速响应。同时,整合票据服务、数字化转型支持等全场景服务,助力打通交通物流产业链资金堵点。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可将物流企业置于整个乡村产业供应链中进行考量;以大型电商平台、农产品龙头企业等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通过掌握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链条上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质押等综合性服务。
多方智慧赋能未来
我国物流业规模持续扩大、成本不断降低,正从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63.2万亿元,同比增长5.4%;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2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0%,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当前,交通运输部正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已全面启动“十百千”创新行动,智慧物流是十大关键领域之一。
乡村物流体系建设紧跟时代方向,金融服务也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金融机构将最新政策工具与乡村物流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智慧流通体系建设。近日,农业发展银行常州市分行成功投放0.18亿元农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补充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农产品仓储交易配送中心项目资本金,助力搭建大数据驱动的仓储配送体系,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银行业务也需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构建动态、智慧、精准的风险防控模型,创新打造金融科技平台。娄飞鹏表示,银行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监测冷链温控、运输轨迹、库存周转等状态,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与订单数据进行风险判断,并提供精准服务。
金融不仅致力于推动乡村物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还应促进乡村物流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例如,借助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金融机构可参与构建更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和结算系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匹配效率。同时,凝聚各方智慧,扩大金融支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河北天环现代商贸智慧物流广场产业项目中,交通银行廊坊分行联合多部门协同破局,推出线上产品,帮助项目运营商实现融资汇款全流程线上办理。
深化多方协同,构建服务生态。董希淼表示,乡村物流往往涉及政府、企业、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金融机构应主动加强合作,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吸引多元资本支持乡村物流可持续发展;利用政府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工具分担风险,形成“政银企”联动服务的合力,共同推动乡村物流体系健康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尚 咲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