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规范“免密支付”业务的开展,切实保护用户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向支付服务主体、广大用户发出了关于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的倡议。
“免密支付”,即完成支付不需要密码,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而推出的一项功能。用户开通该功能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实现直接扣款,大幅缩短了交易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商户提高了结账效率和客流周转率。不少网友感叹,现在花钱变得越来越“没感觉”了。
“无感消费”在方便之余,也伴随一些糟心事的发生。有家长发现孩子没经过同意,就在电商、游戏平台通过“免密支付”成功付了钱;还有老人操作不熟练,误点开通“免密支付”,钱被扣了都不知道。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手机丢了或者账号被盗,别人能直接刷走你的钱,二次验证都没有,想想都后怕。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倡议,是对公众诉求的一种回应。倡议对“免密支付”业务的开通和关闭着墨颇多,其中“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就深受消费者认可。“免密支付”既要用好,更要管好,才能使其为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释放更多正向价值。对于支付服务主体来说,应当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要不要开通、限额怎么设置、在哪里关闭,得将各项条款、按钮位置等放到明面上说清楚。跟消费者玩“捉迷藏”,只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老年人也是倡议重点关注的人群。比如要求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以显著方式展示业务核心条款,审慎为老年人开通这一功能。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实时或定期主动推送“免密支付”交易相关信息,在显著位置提供相关信息一键查询功能,提供“免密支付”一键取消功能。这些措施给老年人设置了一道安全屏障,相关部门不妨通过知识普及、案例宣传、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增强老年人对“免密支付”的了解,增强其安全意识。
此外,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核对账单的好习惯,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应立即关闭支付渠道,阻止后续扣款。保留盗刷记录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向支付平台投诉。若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年 巍)
(中国经济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