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路径。不久前印发的《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勾勒出“制造+服务”深度融合的蓝图。顶层设计的连续落子,不仅是对服务型制造理念的深刻践行,更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调整中抢占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呈现出数智重构、深度融合、价值链延伸的鲜明特征,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在多层次、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表现为生产模式“智”的飞跃。以辽宁联通与海克斯康联合打造的“5G+工业软件云平台”与“5G+智园智厂”为例,通过部署工业软件和5G应用场景,突破性地解决了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高成本、低效率、技术壁垒等痛点。另一方面,体现在价值链条“服”的延伸。广东某企业依托工业设计转型服务型制造,带动企业今年二季度营收环比大增79%,实现了从卖“瓷砖”到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跨越。
放眼全球,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注重通过标准引领与技术创新巩固其装备制造优势;美国《“制造业美国”战略计划2024》则强调通过技术投资和本土生态构建来重塑其制造业竞争力。相较之下,我国依托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链主企业规模化落地,展现出市场牵引、应用驱动、全链协同的优势与特色。
也需清醒认识到,挑战依然严峻。一是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犹存,高端工业软件、精密传感器等仍依赖进口。二是转型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广大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三是数据孤岛与标准缺失,阻碍了产业链协同效率。四是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既懂制造工艺又精通数据算法的“数字工匠”一匠难求。这些问题,是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未来,要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需从产业、企业、消费者3个层面构筑“三位一体”的竞争优势。
产业层面,要实施“强基铸魂”攻坚。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工业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等基础领域的技术瓶颈,设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与“揭榜挂帅”项目,鼓励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建立涵盖数据接口、通信协议、智能装备的通用标准体系,打破信息孤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生态,设立智能制造与服务型制造专项扶持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技改贷”“数字贷”等精准金融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一批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的轻量化、模块化解决方案。加强服务型制造领域学科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构建“数字工匠”培育体系。
企业层面,龙头“链主”要发挥引领作用。大型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牵头构建基于平台的产业生态,将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解决方案,带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共同升级。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之路,不必追求“大而全”的无人化工厂,而应聚焦于核心工序的“微改造、精提升”,通过上云、上平台,获取设计、管理、供应链等外部能力,在细分领域打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制造”新范式,将AI从生产辅助工具提升为核心驱动力,探索AI在工艺优化、个性化定制、碳足迹追踪等全流程的创新应用,实现决策智能化。
消费者层面,培育“价值认同”型消费市场。通过宣传教育与产品体验,让消费者认识到服务型制造带来的高品质与个性化体验,愿意为其中的创新价值与服务付费,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参与价值创造,支持企业建立用户社区和共创平台,使消费者的反馈和创意能直接融入产品设计与迭代过程,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忠中 作者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