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2025年农业政策监测与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农业支持政策规模处于高位,大部分支持政策具有扭曲性,且与绿色转型需求不匹配,具有较大推进空间。
报告指出,2022年至2024年,各国对农业的正向支持政策规模为年均8420亿美元。其中,市场价格支持、基于产出的补贴、对可变投入不设限补贴等强扭曲性政策占主导地位,在各类支持政策支出规模中占比高达66%。相比之下,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支持政策明显疲软,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类支持政策占行业产值比重仅为2.4%;农业知识与创新系统类支持占行业产值比重低至0.5%,在新兴经济体中更是低至0.3%。
报告指出,当前大部分农业支持政策不附带环境条件,与绿色转型需求不匹配。据统计,仅17%的支持政策附带合规要求,其中真正做到“超越法规要求”的环保条件仅占5%。
当前,在农业生产领域已形成恶性循环机制。该机制下,扭曲性补贴推动更高产量,更高产量鼓励更多投入,更多投入造成更多污染。报告称,当前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市场价格支持、基于产量的补贴以及对化肥、能源、灌溉等可变投入的不设限补贴,上述政策鼓励提高生产强度,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压力加剧。市场价格支持政策通过关税、最低价格、进口限制等措施抬高国内价格。高价格使农民有更大动力开垦更多土地,提高耕地利用强度,导致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鉴于畜牧业在发达国家补贴结构中占比较高,价格保护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强度,增加牲畜数量导致更多甲烷和氮排放。
报告指出,投入补贴是直接导致污染的政策类型。补贴通过降低化肥价格鼓励更高施肥量,氮磷随径流进入地表与地下水,造成土壤与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受损。电价补贴等灌溉能源补贴将导致地下水过度抽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基于产量的补贴属于扭曲性最强的政策,其提高了生产强度并固化了高排放、高压力生产体系。在当前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下,对绿色技术投资不足导致旧模式锁定效应,加剧了环境压力。发达国家普遍将预算偏向补贴生产而不是鼓励创新,使得精准施肥、精准畜牧、低排放设备等绿色技术扩散缓慢且采用不足。
报告指出,随着可持续性成为贸易规则的重要部分,各国对农产品制定了越来越多的环境要求,但这些措施目前缺乏协调。复杂而多元的可持续性标准提高了合规成本,对发展中国家和小规模生产者造成负担。这一缺乏统一有效减排或环境改善激励的局面,不仅将导致供应链碎片化,还可能在全球范围产生替代效应,即绿色标准严格的国家减产,生产向环保标准低的国家转移,最终导致全球环境压力反而加剧。
报告还指出,环境相关贸易措施虽增长迅速,但由于方式方法缺乏协调性,将加剧贸易障碍,并降低环境政策整体效果,可能出现标准过高且不一致的局面,进而导致符合标准的供应链不足,农民为满足合规而提前淘汰产品或增加投入,从而间接增加农业碳足迹、水足迹与废弃物,迫使整体环境效果变差。(经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 梁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