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恢复 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

2025-11-19 06:10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恢复 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

2025年11月19日 06:10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勾明扬 姚 进

在近期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透露,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是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和金融机构提升做市定价能力。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5年10月份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这意味着,自今年1月起暂停的国债买卖操作已于10月份恢复。

买卖国债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种常规操作,其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既可买入也可卖出,并通过与其他工具灵活搭配,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在实践中,央行会根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兼顾债券市场供求和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等情况,灵活开展国债买卖双向操作,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自去年8月份开始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来,截至去年12月份,央行共累计买入1万亿元国债。但在今年年初,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国债买卖按下了“暂停键”。

“与年初暂停国债买卖时相比,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期限利差走阔,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恢复国债买卖操作,加大对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的支持,也在进一步释放稳增长信号,有助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

大公国际首席宏观分析师刘祥东表示,从宏观货币政策层面看,央行此举体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既避免流动性紧张又不释放过度宽松信号,有助于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双重目标。从债券市场运行层面看,此举有利于改善二级市场流动性、支持价格发现与久期管理、抑制短端利率过度波动并提升债券直融与回购市场运行效率,向市场传递利率走势平稳的预期,降低风险溢价并吸引长期资金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虽仅有200亿元,但强调的是稳妥与结构性调节,既服务实体经济和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又为央行在必要时通过其他工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节留出空间。”刘祥东认为,这向市场传递出“以稳为要、灵活应对”的政策基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央行本次操作释放出两大信号。一方面,净买入的操作模式体现了央行呵护流动性市场和稳定债市预期的操作目标;另一方面,200亿元净买入规模相对较低,也体现了央行的稳健操作,避免对债市预期形成过度影响。明明说,11月份的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量为3000亿元,而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量为9000亿元,后续央行仍有加大国债净买入规模对冲其他货币工具到期压力的可能性。

“近年来,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适时调节短期流动性;通过买断式逆回购、MLF操作,加强中短期流动性投放;通过降准等工具,向市场注入长期流动性,进一步优化市场流动性的期限结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四季度是稳增长政策发力之时,央行已通过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董希淼认为,在岁末年初之际,央行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进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是十分必要的。(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 姚 进)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