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冰雪热”升温,体育赛事、演出市场活跃……今年以来,我国文化娱乐、旅游服务、体育等改善型服务消费蓬勃发展,带动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居民出游花费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31元,同比增长10.3%。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服务消费将逐步成为主导型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近期,《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出台,对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等作出明确部署。随着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服务消费活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将得到更好满足。
延伸消费链条
一张票根,可以激活多少消费?过去,票根只是一次消费体验的出入凭证;如今,一张演唱会、足球赛或是艺术展览的门票可以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成为探索城市的“通关卡”、拉动消费的“邀请券”。
在北京,围绕电影生活节策划的“电影+文旅”“电影+商圈”“电影+文博”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消费者可凭借电影节票根,享受吃喝游购的超值优惠;在上海,观众凭借“金字塔之巅”特展的票根,可在南京路商圈享购物8折、餐饮满减、停车优惠等,一场展览带动城市综合消费比例可达1∶30;在江苏,一张“苏超”票根,可以解锁景区、住宿、餐饮等多重优惠……
“票根经济”红火,印证着市场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以及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各种可能。促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焕新业态满足多样需求已成为各地拉动消费的共识之举。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要继续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等文化旅游套餐,鼓励各地发展“票根经济”,推动消费场景跨界联动、延伸消费链条,会同体育总局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推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的文商体旅融合活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璐表示,进一步创造文商体旅融合发展新场景,激活服务消费新可能,要在3个维度上下功夫。在管理维度上,各部门深化“融合发展”的思想认识、管理权限和服务功能等,确保资源能流通、服务能融合。在时间维度上,采用“白+黑”全时段、峰谷调节等运营模式,日间主打文化展览、研学教育等业态,夜间转型为灯光秀、Live演出等活力体验。在空间维度上,活化利用存量空间,将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区,城市公园绿地改造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所等,嵌入式打造文商体旅消费新场景。
增加消费时间
“假期”是扩大文体旅等服务消费“有钱、有闲、有场景”三要素中的关键一环。《政策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目前,浙江、江苏、广东等多地已在试点推行中小学春秋假,让孩子们在最美的季节走出课堂、拥抱大自然。李璐认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是解决公共假期集中出游体验差、寒暑假季节性局限大等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扩大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消费新增量的重要内容。与学生春秋假相配套,需要将家长的带薪休假制度切实落地实施,各单位应为职工弹性安排带薪休假提供便利。此外,学生春秋假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文旅市场供给和监管相关安排,尤其是针对研学基地、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等,要做好扩大优质服务的能力建设和服务保障。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热门博物馆等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丰富优质文博内容,优化参观线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特别是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要进一步统筹安全和需求,通过调整单日预约量、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主动应对,最大限度满足参观需求。
吸引入境消费
在“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以及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推动下,“中国游”吸引外国游客纷至沓来,“中国购”迅速升温。数据显示,三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724.6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72.2%,同比上升48.3%。截至8月底,全国离境退税商店已经超过1万家,是2024年底的3倍;前三季度办理离境退税境外旅客人数同比增长229.8%,退税金额同比增长97.4%。
北京红桥市场是外国游客青睐的购物“打卡地”。记者来到市场时,商户王超正熟练地用英语接待外国游客。王超告诉记者,随着签证政策不断优化,到店的外国游客明显多了,他们最喜欢中国制造的数码产品和小家电。初步统计,8月份,红桥市场接待外国旅游团超过300批次,客源覆盖71个国家和地区。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我国在入境消费方面跟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入境消费还是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之一,这意味着未来有很大增长空间。
李璐表示,入境游呈现深度游、体验游、文化游、“进货”游等新趋势。下一步,除了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还应在消费层次、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三方面发力,扩大入境消费。一是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国际消费集聚区和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支持国内外优质品牌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二是鼓励各地举办国潮国风、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积极培育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外国游客消费体验。三是提高旅游消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更好满足外国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生活和采购特色文创产品的需求。(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