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往温棚投放螃蟹。 经济日报记者 马呈忠摄
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的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场区内,营销经理刘伟忙着带领工人将露天池塘里的黄河大闸蟹转移至温棚暂养育肥,开始为明年元旦、春节市场备货。“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公司首次养殖上市的4000斤罗氏沼虾销售一空,大闸蟹也卖出3000多斤。”刘伟告诉记者,“盐碱滩能养好水产品,靠的是科技赋能。”
“放眼望去白茫茫,脚踩下去硬邦邦”,眼前稻田与池塘交错的田园生产区,过去是一片盐碱地。面对贫瘠的土地,企业与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携手,共同建设陆基生态渔场,探索盐碱水养殖新路径。“鱼蟹在稻田中穿梭觅食,既松动土壤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其排泄物又可替代部分化肥,3年可减少六成农药使用量,土壤盐分每千克降低3.55克。”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江卫平介绍,通过“宽沟深槽”模式,构建“鱼蟹松土—稻秆还田—微生物分解”的循环链条,结合化学降碱、物理稳碱、生物控碱等组合技术,有效破解了盐碱水养殖成活率低的难题。
在场区,刘伟打开手机软件,水面微型气象站实时传回水温等数据,云端发出指令即可调控鱼蟹生长环境。无人机均匀投喂鱼食,视频系统实时监测池塘动态情况……数字渔业正将以往依赖经验的体力活变得轻松高效。
在养殖管理技术的支撑下,贺兰县水产品产量连续9年保持稳定增长,以占西北地区2.3%的养殖水面,贡献了11.3%的水产品,亩均单产达1120公斤。稻渔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蟹田米溢价三成,大闸蟹亩产超百斤,亩均净收益是普通水稻种植的2倍多。虾、蟹、鲈等名优品种产值占比达22%。2024年,贺兰县水产品产量达6.35万吨,产值突破9.4亿元,同比增长12.7%。
“渔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贺兰县副县长唐健表示。近年来,贺兰县推动用水权改革,一方面推广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池塘尾水处理等技术,构建“鱼池—环沟—稻田”闭合循环系统,实现养鱼肥水种稻、稻田净水养鱼的生态循环,单方水效益较常规种植提高90%以上;另一方面打造水权交易二级市场平台,通过“合同节水+市场化交易”模式激活水资源,农业领域年节水量约2000万立方米。“技术节水+市场调节”双轮驱动,实现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高效节水为基础,贺兰县构建起多元高效的适水产业体系,加快“向盐碱地要效益”。目前,当地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推动虹鳟、鲟鱼等高端冷水鱼规模化养殖,实现大黄鱼盐碱水养殖,青蟹、石斑鱼等“海鱼陆养”品种逐步走向规模化。创新“1+X”盐碱地改造技术,集成智能化低碳养殖系统,亩均节水25%以上,使低洼盐碱地亩均收入提升至3000元,兼顾粮食安全与多元收益。
“10年前根本不敢想,盐碱地能变成鱼塘稻田。”54岁的朱建宝在稻田旁将蟹笼装车送往温棚。2017年,他把16亩土地流转给企业,并成为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员工,月工资5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以前种地辛苦,现在日子越过越甜。”朱建宝笑着说。
稻渔循环养殖不仅带动更多人增收,还让盐碱地长出好风光。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还建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游基地,每年接待参观现代渔业、观光旅游的游客超10万人次。
从“地难种、水难养”到“稻丰鱼肥”,贺兰县在盐碱地上构建起“生态—产业—民生”良性循环的现代渔业体系。目前,当地已出台支持绿色循环渔业、特色设施渔业和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三方面的适水产业扶持政策。
唐健表示,下一步,贺兰县将聚焦“西北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县”目标,加快打造以大西洋鲑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为支撑,沿典农河一线的万亩渔业聚集园区;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升水产品运输半径,有效对接全国市场;培育“产业+加工+旅游”模式,建设以大宗淡水产品和名特优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生产线,提升附加值,形成以旅兴渔、以渔促旅的良性循环,让适水产业成为贺兰县农业的特色招牌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经济日报记者 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