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红利是服务业升级和国际化,要扩大新型消费比重

2025-11-17 22:5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红利是服务业升级和国际化,要扩大新型消费比重

2025年11月17日 22:5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张怀水 每经编辑:黄博文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公布,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并围绕扩内需、促消费提出了诸多新提法。

相较于“十四五”规划建议,“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管理办法等。

如何提高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在扩内需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未来5年,房地产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率是否会提升?接下来,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又将分别发挥怎样的作用?

围绕上述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进行了独家专访。

魏建国长期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谈判经验,曾深度参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过程,并参与了亚投行、粤港澳大湾区、中国自贸区和自贸港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提供

从“收入端”和“供给端”提升居民消费率

NBD:“十五五”规划建议将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的首位,并强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合理区间的范围是多少?这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魏建国:我认为,对于中国这样巨大的经济体,“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速在4.5%~5.5%之间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

首先,我们要结合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来考虑。当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超过134万亿元,在全球稳居第二,基数非常大。

其次,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从过去8%~10%的高速增长阶段逐步回落,并保持在5%左右。“十五五”期间,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有可能造成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错配,并可能导致债务风险。

最后,通过中国经济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来倒推,中国政府提出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未来经济增长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我认为平均算下来,年均增长维持在4.5%以上是最起码的要求。“十五五”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因此这次规划建议不仅提到高质量发展,同样强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是为了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

此外,我认为合理区间的本质含义是要有弹性。也就是说,未来5年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区间范围。这个范围要明确上限和下限。下限就是稳就业、防风险,如果GDP低于4.5%,就可能对就业造成压力;上限则是防通胀、调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转型升级,一味追求速度对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是不利的。所以,经济增长的上限最好不要超过5.5%。

NBD:相较于“十四五”规划,“十五五”规划建议新提出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如何提高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在扩内需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魏建国:我认为,要从“两端”解决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从收入端来看,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减少中低收入群体的数量。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表现还是不错的。

从供给端来看,需要做结构性调整,比如扩大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其实,如果政府能够扩大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就能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提升居民消费的信心。

如何让居民消费支出在扩内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认为有三件事情必须做到。

首先,要加大新型消费的比重。新型消费要以人为主,而不是以物为主。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发力点。银发经济、婴童经济、女性经济等可挖掘的潜力都很大。

其次,从消费领域来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吃喝拉撒”,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包括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企业要不断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这样才能激发居民消费的动能。企业不能嫌麻烦,要主动对接居民的消费需求。

第三,要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比如以旧换新、畅通物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等,让各种要素能够更加自由、高效流通。简单来说,一是要用新的需求引领新供给;二是要从过去的以物为主转换为以人为主,释放消费动能;三是国家出台的各项促消费政策要能够落实、落地。

未来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或将有小幅增长

NBD:本次规划建议提出,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围绕扩内需,为何要在汽车和住房这两方面发力?

魏建国:首先,在中国,无论是住房还是汽车,都有巨大的经济体量,这种经济体量不仅表现在生产方面,更体现在消费端,即消费人群规模非常大。其次,无论是住房还是汽车,都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比如汽车,上游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玻璃等,下游延伸到销售、金融保险、维修、充电桩服务、二手车交易等。可以说,一辆汽车能带动上百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也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住房和汽车不只是消费品,更关乎居民的财富,关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因此,住房和汽车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一些城市针对购房和购车出台限购举措,在特定时期是有必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合理的消费需求。所以,如果能清理这些不合理的限制,就能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NBD:未来5年,房地产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率是否会提升?

魏建国:房地产的产业链比汽车更长,波及的范围更广。首先,住房是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家庭只要收入提升,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居住条件。这表明,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和健康的房价,能增强居民的财富感,从而提升消费信心。

其次,房地产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与我国金融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房地产是银行信贷的重要抵押物,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十分重要。因此,“十五五”规划建议专门提到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关键在于稳住房地产市场。

我国房地产行业首先需要“瘦身”,需要解决已经存在的“慢性病”,疗效好了以后,才能让行业保持稳定。未来5年,我认为房地产市场可能会率先有小幅度的增长,但从总体来看,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肯定不会回到过去的水平。接下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以及居民手中的财富不再贬值才是当务之急。

近3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商品房)变化情况

消费将扮演“压舱石”和“主引擎”的角色

NBD:“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过去,我们经常提到供给创造需求。您如何看待这种表述的转变?实现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的抓手是什么?

魏建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述变化,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飞跃。在改革开放初期,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生产能力不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彼时,我们通过引进生产线、机器设备,扩大投资,提高产能就能直接创造财富或者满足消费需求。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简单来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物质需求,而是追求更高质量、更个性化、更健康的消费需求,比如吃的菜是预制菜还是有机菜,旅游选择国内游还是国外度假游等。传统的供给体系已不能满足消费提质升级的需要,如果依然坚持供给引领需求,就可能导致消费大量外流。

所以,未来,我认为生产关系从生产者主权向消费者主权转变。中国经济正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NBD:未来5年,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将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魏建国:未来5年,如果放到中国新经济的大格局中来看,消费的作用会越来越巩固,投资的关键作用在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出口的贡献率可能会有阶段性的波动,但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降低。

具体来看,在“十五五”时期,消费将扮演经济增长“压舱石”和“主引擎”的角色。中国有14亿人口,有超大规模市场,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已超过4亿人,而且在不断扩大。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消费条件。未来,我们将通过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保体系,推进税制改革,改善消费环境等方式,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的自主品牌会越来越多,进入“国货潮”的时代,中国消费的供给端同样会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我个人认为,未来5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60%,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可靠的保障。

我认为,投资将扮演“孵化器”和“助推器”的角色。我们从过去追求投资总量到现在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从投资传统基建到新基建,从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端制造,如半导体、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硬科技,这些转变的背后都离不开投资。所以,投资未来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其内涵和功能将发生新的变化,不再是短期刺激的“万能药”,而是推动长期战略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十五五”时期,出口将扮演“稳定器”的角色。我不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未来会降低。因为我们的产业链有优势,中国具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这就是韧性,也是出口最有力的支撑。即使部分低端产品外迁,但中间品出口依然十分强劲。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依靠消费引进高质量的投资来助推,“三驾马车”并非相互替代,而是系统发力。一个健康、强大的国内市场,不应只关注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的上升或者下降,而应看到整个出口在高端制造、数字贸易领域的领先优势,如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1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变化情况

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红利和竞争力来源于服务业升级

NBD:“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而“十五五”规划建议则强调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您如何看待这种表述的转变?未来5年,服务业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魏建国:本次规划建议表述的变化释放出三个信号。首先,是从面到点的战略机制的有序扩大。“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表述更像是一个总原则和方向,是一个指导性的强调服务业开放的表述。而本次规划建议则是一个比较纵向的聚焦,明确强调服务业提升并将其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红利和竞争力的提升,将主要来自服务业的升级和国际化。

其次,我们过去的开放以跟随式为主,特别是制造业的开放,我们更多是引进来,利用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以及国内市场的规模,来承接国际化产品的产业转移。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意味着我们要在金融、电信、数据传输、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主动参与,甚至要引领国际规则制定,这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制度化开放水平,以高标准经贸规则主动对接国际贸易伙伴,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第三,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过去不足50%到如今超过50%,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每一样都与服务业密切相关。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国际先进的服务管理模式,倒逼国内服务业提质增效,从而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