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AI从“成本”变成“生产力”?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只有当AI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智能才不再是成本,而是生产力。它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创新的周期更短。”在2025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再次抛出他的最新AI论断。
过去三年里,围绕AI原生应用,百度进行了一系列“内化AI能力”的举措,并在产品和业务上展开了全面竞速。
在百度世界大会现场,李彦宏密集发布了文心大模型5.0和一系列AI原生应用:从超越真人主播的数字人“慧播星”,到重构信息获取方式的AI搜索;从一键生成复杂应用的“秒哒”平台,到AI编程工具文心快码AI IDE;从拥有全局记忆的智能体GenFlow 3.0,到能自我演化、寻找全局最优解的百度伐谋智能体等等。
这些应用无一不在印证着:“AI的价值,不在于模型的参数多庞大,而在于它能否被深度内化到产品、组织与产业之中,并最终引爆生产力革命。”
刚刚结束的双11,百度旗下的慧播星数字人GMV同比提升91%,开播直播间数同比增长了119%,证明了数字人技术的可靠性与商业价值。与此同时,李彦宏宣布,即日起慧播星数字人技术向全行业开放。
AI应用爆发背后,得益于百度长期的技术投入和“科技驱动革新”的价值信仰。百度世界大会至今已连续举办20年,10年主题都延续AI战略,从“生成未来”,到“应用来了”,再到“效果涌现”,百度一直在坚定AI战略。
这样的技术坚持,也让百度穿越多个周期。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李彦宏敏锐地意识到搜索引擎会是未来核心,发明了搜索引擎的关键支撑技术“超链分析技术”;2009年,移动互联网兴起,百度APP、百度网盘、百度地图等移动应用顺势崛起,随后百度和阿里、腾讯成为国内三家用户规模超10亿的公司;AI浪潮到来时,李彦宏将AI作为核心战略,率先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最早布局深度学习与无人驾驶。
如今,百度在AI领域的深耕,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正向反馈。过去一年里,百度美股涨幅一度超60%,港股仅在9月单月涨幅就超50%,市值也突破3600亿港元。
在李彦宏看来,“技术创新”是百度成立26年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他将创新的基因根植于百度,在AI大模型爆发之前,他很早就开始做AI全栈布局。更重要的是,如今在AI大潮之下,他决定跳出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坐标,重新审视百度在AI时代的新机遇。
百度的AI内化实践
早在2023年大模型席卷整个行业时,李彦宏就曾提出:“卷大模型没有意义,卷应用机会更大。”
过去3年里,李彦宏坚定地在百度内部用AI大模型将所有的业务和产品进行了重构。如今,百度正系统性地将AI能力,从“外部工具”转化为“内生驱动力”。
百度内化AI能力的第一步,是将AI技术无缝融入到“人与服务”的交互界面。
百度搜索的AI化改造,是这一层面的典范。李彦宏曾公开表示智能体是其最看好的AI应用方向,而搜索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本次大会上他继续强调,AI改造搜索并非简单插入AI摘要,而是“把搜索从一个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一个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AI应用。”
最新数据显示,百度搜索首条结果超70%以富媒体方式展现,且有超625家厂商接入搜索AI API。“搜索”这个互联网时代最经典的产品,正被AI从内重构,成为连接信息与服务的智能中枢。
同样,“慧播星”数字人技术向全行业开放,其本质是将AI内化为商业场景中的“新劳动力”。数字人不再是噱头,而是可规模化、可信任的生产力。
百度内化AI能力的第二步,是将AI深度植入到“创造与开发”的核心流程。
“秒哒”是百度基于其文心大模型推出的生成式应用开发平台,旨在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和智能体协作,降低应用开发门槛,让应用开发不再是程序员的专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即可一键完成从开发、调试到上线的全过程。
过去8个月,用户通过秒哒创建了40万个应用。百度也将其用于工作流程,比如本次世界大会的整套会务系统,便是由“秒哒”无代码生成。百度也发布了秒哒海外版本,正式加速应用出海。
此次百度推出的GenFlow 3.0,也在以往的基础上内化了“全局记忆”与“任务调度”能力。它能记住用户过往的沟通与资料,自主调用Office Agent,实现多任务并行。它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一个能主动规划、执行的“数字同事”。
最值得关注的是,百度此次发布的“百度伐谋”智能体,让AI具备了“自我演化”的能力。它最主要的优势是寻找“全局最优解”,并已落地交通管理、金融风控、农田灌溉、生产线调度等众多实际场景。
在金融风控领域,它帮助百信银行7*24小时挖掘风险特征。在能源行业,它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优化海上能源平台的管道布置,节省了大量成本和工期。李彦宏表示,百度伐谋的出现意味着AI不再只是解决预设问题,而是开始内化为一种能够自主发现规律、优化复杂系统的“进化引擎”。
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
李彦宏的战略定力
百度能在这场AI内化的实验中走在前列,离不开创始人的战略定力与战术结果。
当行业还在“卷模型”的参数规模时,李彦宏就曾提到,AI应用是第一性原理,大模型用起来才有真正价值。这种对应用的执着,让百度始终将目光聚焦在技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上。
在应用领域,李彦宏最看好的形态就是智能体。早在2023年百度世界大会,他就提出“智能体是AI原生应用的主流形态”,并将智能体视为未来应用的核心。如今,百度已将智能体、多智能体协作融入秒哒、GenFlow 3.0等多款AI应用中。
即便是卷应用,李彦宏也没有完全延续互联网时代的思维。“AI时代,不是要推出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打造数百万的‘超级有用’。”在他看来,AI时代的应用范式已变,不应再执着于复制移动互联网时代追求单一平台亿级DAU的思维,而是要让AI能力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无数细分场景中,解决具体问题。
比如,本次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的新一代“实时互动型数字人”,可实时响应用户问题、声情并茂地描述商品,也能在与用户的沟通中明察善断。李彦宏表示,未来实时互动型数字人还将在法律咨询、情感咨询、教育规划等需要高信任、高并发的服务场景中发挥更大价值,成为人与服务之间的高效连接。
与此同时,今年6月百度正式发布的独立AI原生开发环境工具——文心快码Comate AI IDE,具备多模态、多智能体协同,它并非简单辅助编程,而是将代码理解、生成、优化乃至多智能体协同的能力深度融入开发全流程。
李彦宏认为,“重大的技术突破、颠覆式的创新,往往是规模化应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百度的战略资源始终向应用侧倾斜,迫使技术团队必须思考模型的落地场景与商业价值,而非闭门造车。
百度AI应用效果的涌现背后,也离不开底层技术的坚实支撑。在AI领域,没有自主可控的底层技术,上层的应用创新就如同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随时可能受制于人。
目前,百度是全球少数几家在“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个层面进行全面布局的公司。从自研AI芯片“昆仑芯”到中国首个产业级深度学习框架“飞桨”,再到持续迭代的“文心大模型”和上层的各类应用,百度构建了“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四层技术架构。
在底层算力芯片上,今年,百度成功点亮了昆仑芯三万卡集群,可同时承载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全量训练,支持1000个企业同时做百亿参数的大模型精调。在世界大会现场,百度还发布了两款全新AI芯片昆仑芯M100和昆仑芯M300,以及两款全新超节点百度天池256超节点与百度天池512超节点。
李彦宏将这套“组合拳”的价值概括为“层层优化,端到端效率提升”。如其所言:“创新是不能被计划的,需要做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确保了百度的AI能力可以高效、低成本地从底层算力传递到上层应用。
百度的“技术信仰”
创始人对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尤甚,这也决定了一家公司的战略方向、决策速度以及资源的投入力度。
在AI变革的时代,大厂创始人们正纷纷回归舞台中央。马云回归推动阿里AI转型,张一鸣熬夜看AI论文以及近期罕见地露面,也被指向其对字节AI的密切关注。李彦宏同样始终站在前台,为百度的AI航程定义方向。
过往一段时间里,百度一度被调侃“起大早,却赶晚集”。但ChatGPT推出后,百度率先推出文心大模型,如今又取得了昆仑芯底层算力的重大突破,再到如今在全球领先的萝卜快跑,百度仍在证明自己的创新硬实力。
其实,谷歌、微软、英伟达等国际巨头,都曾经历过早期技术投入却不被理解的“黑暗期”,但历史经验证明,最终技术的复利效应会回馈早期的投入和付出。
谷歌在2017年就提出并开源了Transformer架构,这一当时看似基础的研究,最终成为所有大模型的基石。微软长期坚定投资OpenAI,在其未显山露水时便押注大模型,终在AI时代重获话语权。英伟达则是在所有人仍聚焦游戏显卡时,便洞察到GPU的并行计算潜力,提前十余年布局CUDA生态,铸就了AI算力的全球架构标准。它们共同印证了:真正的战略前瞻,往往源于对基础技术与核心生态的早期坚持与长期信仰。
李彦宏同样坚信于此。他曾说:“我有一个技术信仰,觉得可以靠技术改变这个世界。”但光有技术信仰不足以成事,更难得的是务实的长期主义。“创新并不容易,十个创新可能九个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但我们不会放弃,我们会去做第11个、第12个……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向世界证明,技术是有价值的。”李彦宏曾这样说道。
经年累月的持续投入,让百度等来了AI时代的曙光。而这场由人工智能+浪潮引发的“内化”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