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十五五”时期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创新、广泛应用的关键5年,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生态,推动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的智能社会新形态。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集群,正在与实体经济广泛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再造产业生态、重构动力来源,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人工智能也与医疗、教育、文化等一系列应用场景跨界融合,一步步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难题提供创新方案。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以革命性力量重塑全球科技创新版图,推动科学研究范式智能化变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创新生态的构建离不开教育变革的支撑,更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合作与风险共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说。
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创始主席曼佐尔·侯赛因·索默洛认为,制约人工智能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有三个:一是数字鸿沟以及在获取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不平等、不平衡,二是关于人工智能治理和伦理缺少相应的政策规范,三是创新投入不足。“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更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创新生态,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他说。
数据共享、算法优化和算力协同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动力。今年5月,之江实验室把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送上太空,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有望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发展。“太空中有了计算星座,卫星计算资源就可以快速响应,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看来,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开放的力量。从过去源代码的开放逐渐走向数据开放、算力开放,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打破学科壁垒的通用语言,而不仅是对科学研究的简单赋能。
在实数融合大趋势下,“人工智能+”加速推动产业结构系统性优化与整体性升级,更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认为,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驱动人工智能实现了飞跃式进步。百度基于文心大模型与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打造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底座,助力千行百业降本增效,提升了相关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能力。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行稳致远。万钢表示,要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协同创新、算力统筹调度、数据开放共享、场景交互融通,顺应跨领域通用化发展态势,努力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加速各领域创新发展;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深化新兴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力量;要加强对新兴技术发展包容审慎管理,妥善应对其所衍生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和伦理挑战,破除技术壁垒,打通数据孤岛,弥合智能鸿沟,推动智能创新不断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