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扩大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促进数实融合、优化投资融资支持等维度精准发力,直击民间投资痛点、堵点和难点。13项高含金量政策举措,为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民营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具备相当规模,在202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已达249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力,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作为,对于加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涉及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文件,比如2022年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2023年的《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2024年的《关于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的通知》等。与以往相比,此次《若干措施》更具创新性、可操作性,不仅是应对民间投资下行这一短期挑战的“及时雨”,也成为着眼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手棋”,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政策的亮点在于“出实招”。在扩大准入方面,《若干措施》明确了重点领域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取消招标投标中对民企的不合理限制,清理服务业准入壁垒,这些举措直击民企参与重大项目时的隐性门槛。以铁路、核电等关键领域为例,政策允许民企持股比例突破10%甚至控股,这一突破性规定彻底改变了以往民企“陪跑”的尴尬局面,让民间资本真正成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同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的开放,为民企提供了抢占新赛道的机遇,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
在打通堵点环节,《若干措施》通过保障电力并网权益、支持重大中试平台建设、提供市场化服务等举措,切实解决了民企运营中的实际困难。鼓励国企、高校、科研院所向民企开放中试资源,这一机制创新打破了产学研壁垒,让民企能够更高效地承接技术转化。鼓励搭建数字赋能平台,为民企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体现了政策对民企长期发展的呵护。这些举措并非空泛的鼓励,而是通过具体机制设计,让民企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
政策的关键在于构建长效机制。《若干措施》通过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修订特许经营清单、落实上市融资绿色通道等制度性安排,为民间投资提供了稳定预期。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推广,为民企提供了盘活资产的新渠道,这一金融创新举措将有效缓解民企融资难等问题。总体看,这些制度设计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民间投资从“政策受益”转向“制度受益”。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值得关注的是,《若干措施》在表述上更加明确清晰,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超越了以往文件中“鼓励”“支持”“引导”等原则性表达,明确列举了民间投资可参与的重点领域,量化了项目中民资持股比例等关键指标,将民间资本参与从“可选项”变成了“应选项”,以政策制度的刚性,最大程度避免一些举措“好看好听却不好用”以及落实中的“悬空走样”。(作者:顾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