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1月13日电 题:如何开好医改“地方处方”?国家卫健委“案例库”给出答案
新华社记者李恒、朱筱
来自福建三明的医改经验,如何在其他地方因地制宜拓展?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门“以例说法”。
系统推进“三医”协同,构建公益性运行机制
着力破解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问题一直是各地医改关注的重点。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表示,当地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从增强投入稳定性、价格动态性、编制适配性、薪酬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合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4个设区市获得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300亿元,公立医院运营补助资金年均增长9.6%。”谭颖介绍,同时,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核增公立医院事业编制4.9万个,重点补足儿童、妇幼、精神、传染等专科医院发展急需;逐步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医院内部业务科室和同科室人员收入差距、奖励绩效工资所占比重。
苏州市副市长季晶介绍,苏州积极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建设“三医”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推动“三医”数据尤其是异地就医数据、药店数据、民营医疗机构数据等跨部门互通共享,已汇聚数据近千亿条。同时,提升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协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资源下沉、服务上门,构建分级诊疗格局
在推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江苏聚焦群众看病就医中的急难愁盼,建成120个基层慢病筛防中心,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早筛、早防、早治、早管,两病规范管理服务率分别达77.7%和76.7%,全省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达75%。
围绕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扬州按照二级医院标准重点建设2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实施“双千人”医学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建立10个紧密型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联体。扬州市市长郑海涛介绍,2024年当地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4.8%,较示范项目实施前提升7.7个百分点。
盐城市滨海县县长黄克涛介绍,滨海县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在县镇两级均设立转诊专用病房,县内上转病人实行床边会诊、床旁缴费,下转患者通过病区远程诊疗平台实现“病床改变、患者不变、医生不变、诊疗不变”,保证治疗同质化、连续性。同时,加强动态随访和“送医送护”上门服务,让人文关怀融入诊治全流程,全方位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数智赋能优服务,群众就医更可及
江苏各地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与患者体验。
苏州围绕日常运营、专科评价等维度,建设公立医院治理管理平台,实时监测200多个医院管理运行,管理费用占比降至7.6%;扬州建成28家互联网医院,年诊疗量超130万人次,实施“居民健康档案随身带”项目,实现患者就诊记录、检查检验结果、体检报告等跨区域、跨机构调阅查询……
“全省已建成互联网医院256家,今年以来服务量同比增长52%。高标准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转诊中心等平台,积极推动AI大模型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加快基层医疗机构AI辅助诊疗系统普及。”谭颖说。
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夏海鸣表示,作为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该院积极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覆盖全院所有学科,1300余名医务人员在线提供服务,同步开通医保线上结算,实现“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