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救济是多赢之举

2025-11-13 06:07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冯虎)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个人信用救济是多赢之举

2025年11月13日 06:07   来源:经济日报   陈果静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政策有望在明年初执行。

个人信用报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人征信,已经成为一张“经济身份证”。无论是申请房贷还是车贷,个人征信影响着能否顺利获得贷款,也影响其获取贷款的成本。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不良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正常的经济生活。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这意味着,个人信用报告上一旦留下逾期记录,还清欠款后记录仍将留存5年。

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有望破解这一困境,并向金融消费者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只要积极归还逾期债务,个人信用有被修复的可能。

政策的出台,不仅能够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处理历史遗留的信用问题,更有助于激发消费潜力和创业活力。当信用修复人员重新获得信贷资格,他们的经济生活也将按下“重启键”,能产生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等积极作用。

对银行来说,借款人积极修复信用、归还逾期债务,有助于银行收回逾期贷款,改善资产质量。金融机构将已经修复信用的“前失信人”重新纳入服务范围,有望扩大有成长潜力的客户群体。

不过,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并非“征信洗白”,主要是为救济非恶意失信的群体。其特点是“一次性”,且必须满足“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等条件。因此,政策执行必须精细,既要减轻受征信约束影响者的经济负担,也要防止有人趁机进行“投机性”失信。对个人来说,仍须理性借贷、诚实守信,守护好自己的“经济身份证”。(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果静)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