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显示,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延续稳健增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其中,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91.13%。
从产品类型结构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市场主导地位。截至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14%,较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认为,当前银行理财规模实现稳健增长,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方面,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传统储蓄的吸引力下降,理财产品凭借其相对收益优势成为重要的替代选择,推动资金从储蓄向理财市场转移;另一方面,理财子公司主动加大产品创新与营销力度,精准推出了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理财产品,成功承接了从银行体系流出的资金。
居民理财观念的转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普益标准研究员何瀚文表示,不少居民的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转变,相对稳定的净值波动和广阔的代销渠道,提升了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可及度。而且,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转好,推动“固收+”、混合类等含权理财规模有序增长,更多投资者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布局权益类资产。
《报告》显示,理财投资者队伍持续壮大。截至三季度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9亿,同比增长12.70%。收益方面,前三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689亿元。
银行理财不仅为居民带来投资收益,也为实体经济注入了金融活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理财行业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截至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1万亿元。
展望未来,何瀚文认为,银行理财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探索多资产多策略资产配置,在低利率、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中践行多元化投资;二是加大金融科技、数字化工具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投资运营管理效率,通过降本增效实现规模经济;三是向“需求导向”转型,把握不同客群需求打造创新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银行理财市场有望延续增长,将呈现更清晰的竞争格局。”在吴丹看来,行业格局将加速分化,形成“头部主导、区域补充”的竞争态势。
娄飞鹏表示,在居民投资理财意识提升、可投资资产规模较大、理财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并拓展销售渠道的情况下,未来银行理财有望保持较大规模,产品种类将更加丰富。(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