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中间品贸易作为联通国内外生产环节的关键纽带,直接反映一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参与深度与产业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变局下,大力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是我国在“十五五”时期推进贸易结构优化、分工地位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更是筑牢国家经济安全屏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中间品贸易是以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产品为交易对象的跨境贸易活动,本质上是全球生产分工协作的价值交换活动。总体来看,近些年来我国中间品贸易呈现出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并行的良好态势,我国中间品出口重心正由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关键中间品的自主生产与贸易规模逐步扩大,附加值水平进一步抬升。这夯实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了供应链协同效率,强化了自主可控水平,对冲了外部市场波动风险,有效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
不过,相较于中间品出口,我国中间品进口占比较高,体现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偏低,尤其是我国部分高端中间品仍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间品贸易的数字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定价权和规则话语权仍显不足;区域间中间品贸易协同机制不够完善,产业链协同效率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中间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应从多方面着力,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构建内外联动、韧性强劲的发展体系。
强化科技原始创新,突破中间品高端供给瓶颈。动态梳理产业链图谱,精准识别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工艺等薄弱环节的潜在“断链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基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统筹各方优势资源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中间品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中间品“专利池”和产业标准专利联盟,为企业原始创新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中间品贸易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塑造中间品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应立足国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对产业集群布局展开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支持沿海发达地区精准布局生产技术密集型中间品产业集群,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引领全球技术变革的策源地。引导中西部依托产业承接能力与广阔市场腹地,建设规模化、数字化、专业化的先进制造基地,形成对全球供应链具有强大支撑力的“压舱石”。通过构建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为中间品贸易提供全方位的产能支撑。
拓展多元贸易网络,夯实海外市场基础。中间品贸易发展质量与海外市场的支撑厚度和贸易网络的拓展广度密切相关。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为重点,实施中间品贸易伙伴多元化战略,针对沿线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需求,搭建专项中间品贸易促进平台,提升海外市场开拓能力。深耕区域自贸协定市场,依托RCEP、中国—东盟等自贸协定框架,发挥关税减让优势,扩大中间品贸易区域内循环。应深化国际合作机制,主动参与乃至主导中间品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通过推动标准互认打破制度壁垒。
完善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体系,营造中间品贸易发展良好环境。研究制定中间品贸易专项支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与服务支撑,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政策体系,有效破解中间品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财税金融政策赋能,完善中间品出口退税机制;发挥行业组织、贸促机构等的智力支撑作用,建立中间品贸易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供需对接、市场预警、标准解读等服务。建立健全中间品贸易的风险保障机制。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将中间品纳入保障范围,为中间品运输、仓储、交付等环节提供风险保障,重点对冲地缘政治、关税波动等风险。依托国际仲裁平台建立中间品贸易纠纷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公正高效的法律救济渠道。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立勇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二级教授)